蘇油歎息:“油生於天府之國,四時無旱澇之患。未到陝西之前,實未知陝西生民之艱。”
“然巴蜀大地,自古也有旱澇,都江堰成後,方成歲稔之地。可見天下事非唯天意,亦有人力可預之處。涇河改道,重修渠首即可,今人寧不勝古人耶?”
張載點頭:“我如今算是廢了,這是我弟子,李複,字履中,性敏而好學,願聞明潤蜀學之道。”
蘇油與之見禮:“關中學風鼎盛,喜好究求義理,與我蜀中究求物理有所擇重。所近還有洛陽,二程,邵堯夫,均是時彥,履中你因何要舍近求遠?”
如今的宋人,還有唐人的好學風,所謂學無先後,達者為師。
也講究一個兼收並蓄,學依多門。
所以雖然李複比蘇油還大幾歲,在這方麵,還是執弟子禮。
蜀學最大的優勢在包容和致用,對於各派的學說,就一句話——道理不管來自哪家,隻要能證明,我就信;不能證明,就集中大家的力量去證明;即使最後證明是偽命題,那也是有價值的。
因為已知的偽命題,也是真理,隻是真理的另一種表述方式而已。
實在不能證明的那些,蘇油就高舉複古大旗,祭出孔夫子早就給出的解決方案——擱置爭議,以待來者;處異求同,存而不論。
大蘇是出了名的帝王將相也陪得,販夫走卒也陪得。
到了蘇油這裡,就更是極端,蠻夷都陪得。
這娃雖然是標準的士大夫階層,卻可能是大宋最沒有階級觀念的一個人,性格也好,與人討論義理,當真是平生未見慍容,所有人同他說話,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如今兩人便在進行天理人欲之辯。
這是後世理學的核心,也是蘇油從來到這個世界就在思考的問題。
張載是這個理論的發起者,他認同孟子的性善論,認為天性剛開始的時候是至善的,但是其後能否保持,在於後天的努力。
人欲之於天理,在於過,過則惡,比如夫妻之道,是為天理,但是貪求三妻四妾,則是人欲。
同樣的道理,人必須要吃飯,不吃飯就會餓死,但是過度追求美食,就是人欲了,需要克製。
關於這個,蘇油當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於是笑道:“先生,我卻不這樣認為。”
張載拱手道:“敢問其詳。”
蘇油說道:“人之初生,或者無善無惡,未知天理。饑則號,飽則睡,便溺不以時。”
張載皺眉道:“你的意思是,人與禽畜並無區彆?”
蘇油笑道:“非也,人與禽獸之彆,在生而有情。”
“情之始,為親親,故孔子以孝為眾德之始。”
“其後實踐受教成知,其情更發,漸有愛憎好惡。”
“所好者親之,所惡者去之,取棄之間,自性漸成。”
張載輕輕點頭,這理論似乎也有些道理。
蘇油繼續說道:“所謂天理人欲,其實皆本於情。情之上者,由親親而親人,所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是為天理,是為善。”
“情之下者,由親親而親己,所謂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寧我負天下,天下莫可負我。是為人欲,是為惡。”
這個理論似乎也言之有理。
蘇油繼續說道:“然人非至太上,皆不能忘情。有情,則有理欲之根。是故君子不能免人欲,而小人亦有其情理。”
這理論就有些出奇了,張載擺手道:“此語有些過了,我自謂非夫子之道莫行,也做過一任知縣,任上諄諄教導百姓睦鄰親愛,敢謂無私,難道也有人欲嗎?”
蘇油笑道:“自幼與油共處者,凡五十四人,所親者七子,最寵的是我家小妹。橫渠先生所教眾學生之中,一無偏私否?”
張載看了李複一眼,不由得喟然長歎:“以夫子之仁,亦篤愛顏回,何況吾輩。”
蘇油合掌笑道:“正是如此,因此才有修身之道,惡欲如庭蕪田稗,嬉則日毀,需晝慎夜惕,時時除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