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聽李複言道:“關於此碑,還有一個傳說。”
“百日之期,其實隻做了八十一天,誰知碑身立起來了,碑帽卻戴不上。監工大臣為了催促儘快地戴上碑帽,一連殺了三個縣官,六個領工頭目。”
“到最後第九十七日,監工大臣親自到碑前,對石匠下令說:‘再限三日,要不把碑帽戴上,大家都不用活了。’全體石匠聽到命令,一個個愁眉苦臉,卻依然束手無策。”
“正在無奈何之際,忽然從東南方向來了一個老頭,走到碑前,這邊瞅瞅,那邊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發。”
“有一個石匠對老人說:‘師傅還是快些走吧!免得在這裡跟著我們遭災。’”
“老者回答說:‘我亦是一個手藝人,走到那裡,吃到那裡,做到那裡。這半輩子入土的人了,還怕個啥,還不是過一天,少一天,啥時候土圓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了。’
“那位老人說罷,轉眼不見。”
“一位老工匠一拍腦門喊道:‘土圓到脖子,我知道了!’”
蘇油笑道:“所以大家用土封了石碑,一直到石碑上部,然後將碑帽順著土坡送上去戴好,之後挑走黃土,是吧?”
李複笑道:“老師聽過這個故事?”
本章節
蘇油搖頭,他是想到了金字塔:“沒有,不過理工精髓,就是省時省力,提高效率。其實辦法太多了,用此法甚至能造出方圓數裡的大石塔,何況區區一個石碑。”
李複說道:“傳說那名老者,就是魯班,這一帶一直流傳著這個故事。”
蘇油拍著厚重的碑石:“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也是理工之學的經典應用,其中的力學原理也很經典,要不這次講學,便從這個石碑故事中所闡釋的原理講起吧。”
……
汴京!城,王安石宅。
王雱與呂惠卿在檢查來往信件。
王雱看了信件:“知陳留蘇涓也上書,道是陳留縣離京師開封距離最近,建議將義倉法在京師試點推行。”
呂惠卿說道:“之前知齊州王廣淵、知唐州高斌建議,請恢複義倉製度,並總結設置義倉的經驗,作為長期推行的準則。”
王雱說道:“第一等戶每年納粟麥二石、第二等戶一石、第三等戶五鬥、第四等戶一鬥五升、第五等戶一鬥,所納糧食儲存於裡社,每一社倉委派專人負責,村社由耆長負責農戶納糧工作,縣官登記每年裡社糧食的具體數量。”
“收成好的年景呢,可以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寡收納;收成不佳的年景呢,則根據義倉糧食的多少賑濟當地百姓。如果義倉糧食儲存時間長則可以借貸給老百姓,或新陳相易,以避免糧食的損壞。”
“蘇涓還具體陳述了義倉製的可行性與一些可能出現的弊端。宋神宗接受了上述地方官的意見,決定恢複義倉法。
呂惠卿說道:“都是熱心人啊……”
王雱冷笑:“怕都是熱中之人吧……國家常平倉,不就是乾這個的?輪得到他們來多此一舉?這就是地方上想分奪中樞之權,好上下其手而已。”
呂惠卿點頭:“也有可能,之前唐公清點計司,這是官員們想要借東牆,補西牆,負擔最後都在百姓頭上。”
王雱冷笑道:“小打小鬨,等新法出來,總要他們大吃一驚……對了,怎麼能治一治我那倆叔叔?”
呂惠卿微笑道:“公子,家和萬事興,參政兄友弟恭,闔家和諧,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本章節
“不過聽聞參政的俸祿,夫人都不得碰一下,每月到手便隨意交於兩兄弟支配?這就不太合適了。”
“你看,公子如今業已踏入仕途,所謂修齊治平,這個家也該操心起來才是,免得彆人閒話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