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治河
最後三司和銀行隻好緊急加發小麵值紙幣,彌補銅錢之不足,並逐漸回收舊銅錢。
這又直接造成了外貿錢的不足,於是張散的日本錢占據了海外市場,使用份額在日本,朝鮮和遼國越來越重。
不過蘇油還沒有時間仔細分析這裡邊的利弊,能解決東南錢荒,先把自己家裡顧好,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開封府諸事上了正軌,蘇油開始第二次複核十六縣田畝,根據群眾揭發,懲治一批欺上瞞下,魚肉鄉民的豪強胥吏。
同時核查汴河上的違章水車碓房,命其限期拆除,或者搬遷到最近疏浚出來的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去。汴河是漕運樞紐,隻準保留基本的水利設施。
三處地方隻是離汴京城遠了點,其實條件並不差,廣濟河通定陶,鄆城;惠民河通新鄭,穎昌;金水河更厲害,通鄭州。
蘇油開出了優厚的條件,規劃了三座老縣作為環汴京新基地中牟,尉氏,東明。
三處地方,都在三條河的節點上,離汴京大致距離百十裡,水路一日,陸路兩日可達。
中牟是蘇油計劃中的新糧食加工基地,供應鄭州和汴京。
尉氏有大量的煤礦和溫泉,那裡可以成為煤業基地和冬蔬菜基地。
東明沒啥,不過環境優美,居然還有大片森林,可以成為畜牧業基地。
三地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遠談不上發達,大有潛力可挖。
於是蘇油上奏,將汴河上豪強們的工坊,全都趕到這三處地方去。
不過還是打一棒子給一甜棗,汴河上寸土寸金,凡是遷移一座水車坊的,開封府在三處外縣,贈送一大片宅基地,外加一堆木構件,用船拉過去,立馬水車坊規模就能擴大三倍!
廣告詞非常響亮質樸來回其實都方便,作坊轉眼變莊院!
這對相當一部分工坊主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百裡外生產加工,然後用馬車或船拉進汴京,雖然增加了運輸成本,但是人工費用和生產資料的成本卻降低了很多。
將汴京城裡的家改成商鋪,自己在百裡外享受莊園監督生產,城裡由兄弟照顧買賣,或者調過來,都不是什麼難事兒反正現在的人都兄弟多。
相比包黑子麵黑手辣強拆來,小蘇太保這一手,簡直可以稱為春風化雨。
六月裡天氣很熱,蘇油基本就在黃河汴河兩邊跑,看著高過汴京城的滾滾黃流轟然東去,那種恐怖的場景,讓人心驚肉跳。
黃懷信和老河工們簇擁著蘇油,還說今年這水就算是小的。
蘇油都無語了,汴京人民的心是有多大,才敢在黃河下頭睡覺?
一名老河工顫顫巍巍地向蘇油跪下:“小老兒三代河工,翁翁,叔伯,弟弟,都死在黃河邊上,蘇少保化害興利,功德無量啊治平二年八月那種大難,以後咱也能扛了”
治平二年八月,黃河灌入汴渠,淹沒了整個汴京東南,事後官員們收拾城中殘局,找尋出一千五百八十具遇難者的屍體。
不知道這位河工的親人是不是也在當年的遇難者中,蘇油將哭得不行的老頭扶起來:“老人家,這才隻治理了上遊,下遊地區,事情還很艱巨,日後維護巡查,疏浚河道,日日不得懈怠,鐵打的河務流水的官,重任,可都在你們肩上。”
六月,蘇油上書趙頊,開封府治河工程第一階段完工,不過經過考察,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國朝之初,河患明顯不強,原因有三:
一是政府重視,每年派官員按視河堤,種植桑棗固堤;
二是廣植楊樹榆樹,作為抗災的木料;
三是每兩年一次大浚,及時疏通汴京周圍河道,能夠及時排水。
其後河患日重,原因則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