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都是一些朝廷頒發的詔令,或者有些官方的東西。
葉晚瑤想要做的,也是一些北境的政策變化,和北境官府的一些通告之類的。
讓百姓時刻了解當下的動態,當然除了官府的一些通告之類的,還可以出一些日常的新聞,言論,副刊,廣告,輿論之類的信息。
比如今年農業方麵的消息,比如朝廷出了什麼新政策。比如一些書生寫的小篆之類的有趣向上的詩句文章之類的。
她覺得北境的公辦學校成立後,一兩年內,不說大人,就是北境這些孩子們都能看懂這些報紙。
當然發放報紙這一項,還是需要有個部門來做的。
這個部門設立在府衙,一個星期出一刊,讓府衙的人在城門口,和一些熱鬨的街道張貼。還有城中各個區的也都要張貼,還有各個縣裡,鎮上,都需要送上幾十份。
有縣城分發下去。
當然有些遠的地方,可能會延遲個一兩日,但也不影響百姓們知道消息。
這件事謝雲和葉晚瑤在悄悄的進行著,差不多這個冬季就能完成。
對於他們知道的現世的許多東西,葉晚瑤也是很想拿出來幫著古人們的,就比如拚音,這個東西能幫助孩子們快速地掌握一個字的讀音之類的。
但是讓他們首先接受字母的讀法,也是一件很難得事情。而且從古至今,還沒有一位老師能懂,她自己親自教,每個一年估計也難讓他們接受並消化的了。
這也是她沒有把拚音寫出來的原因之一,第二個,是這裡有文字注音的方法,就是上古音律。
上古音就是用一個字去標注另一個字的讀音,比如項羽的“項”,讀“向”音,虞美人的“虞”讀“魚”的音。溯兒開始啟蒙的時候,老先生就是這麼教的。
這個法子已經沿用了一百多年,是一個逝去的老者,大文學發明的,因為南月的文字比較多,讀音也有許多相近的,他教了許多年的書,為了讓書生們能記得快。
他就先教他們認識一些簡單的字,然後用這些字的讀音去標注另一個字的讀音。
這個學習的法子讓學生們在一年內認識了五百個字,從此也帶動了許多學子學習。
他們當地的人都知道他教得好,不遠千裡慕名求學的。
這老者後來把這個標注寫成了一本書。交給了他的學生們。
後來學生們用這套法子交給他們的後代們,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的,被南月當成了啟蒙的教科書,
這為老者還是南郡的,字上古,所以人們給這本書起名上古音律。
所以說南郡有學識的人很多,也出了不少才子。
他們那裡的人文盲的很少,但這些年不行了,這些年南郡天災人禍的,想要恢複生機也得個幾年。
今日十月份,商會陸陸續續地結束,張遠葉莛,包括張老爹走的時候,葉晚瑤都給他們準備了許多禮物。
葉家的那麼些人,還有都城的乾爹乾娘。
葉晚瑤把今年的棉花,做了幾床厚重的被子,一家送了一雙。
每年的禮尚往來,葉晚瑤做的都很到位,她雖然不喜歡交際,但對於這些人情世故,還是很明白的。
不光自己家裡的親戚,就連張公公,李尚宮他們她也都送去了棉衣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