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費儘心機(2 / 2)

方繼藩心情不錯,看著王守仁求知若渴的樣子,倒是耐著性子道:“你說罷。”

“能否借一步說話。”王守仁看了看歐陽誌數人。

哎,怪人就是怪人啊,也是一個沒有情商的家夥,當著自己幾個門生的麵,讓借一步說話,這不就是不放心歐陽誌這些人嗎?

方繼藩卻還是點點頭,隨王守仁走遠了一些,王守仁凝望著方繼藩道:“這是方公子有意為之的吧,方公子似乎想從龍泉觀得到一些什麼?”

這種事,傻子都看得出來,王守仁不傻。

隻是……王守仁還是不太明白。

方繼藩道:“你說的不錯,我就是要從龍泉觀裡得到一點什麼。”

沒想到今日方公子竟如此坦率。

“那麼方公子想要得到什麼?”王守仁頓時又生起了更多的疑問。

“龍泉觀的萬頃良田。”方繼藩很老實的回答。

王守仁直接的倒吸了一口涼氣,有一種ri狗的感覺。

看著王守仁震驚的表情,方繼藩則是笑吟吟地道:“你自己也看到了,這龍泉觀在那張朝先的執掌下,可謂是有聲有色,不過……此人經營的辦法,怕是不太光明磊落。於是我就想,既然讓這樣的敗類來斂財,那麼就不妨還是讓我來吧,反正結果不會再壞了。”

“……”王守仁無言了……

還能這樣理解?

方繼藩歎了口氣,心裡想,萬頃良田,就意味著番薯可以大規模推廣,而大規模的番薯推廣開來,則意味著可以緩解即將到來的災情,到了那時,不知可以救活多少人,可以讓多少原本在曆史上成為餓殍的人,活下來!

當今世道,雖也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可古人的所謂太平盛世,指標是極低的,一個災殃到來,依舊有無數人食不果腹,會有無數人成為道旁的森森白骨。

雖然來到這個世界,經曆了許多事,也發生了許多事,無論彆人如何看待自己,方繼藩都堅守著一個底線,自己必須做一個好人,一個即便不太純粹,可倘若有餘力,便一定要助人的好人。

這是方繼藩在做任何事時,暗中告誡自己必須堅守的東西。方繼藩更喜歡稱呼它為情懷,一個人可以外表可以下賤,行為可以xialiu,行事可以卑鄙,但是絕不可以失去情懷。

方繼藩帶著微笑道:“你一定很驚訝是不是,本少爺就知道你一定會胡思亂想,你既然這麼想知道,那麼就告訴你好了。龍泉觀的齋堂價格如此高昂,到了災年,也絕不肯減少地租,這說明什麼?根據本少爺的判斷,倘若執事的人乃是普濟真人,以我和普濟真人的交談後的感覺,深信他斷然不會如此做。既然如此,那麼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普濟真人已經不管俗事,龍泉觀的經營已交給弟子們打理了。”

王守仁豎著耳朵,幾乎一個字都不敢遺漏。

方繼藩繼續道:“可你看那觀中的道人,卻很奇怪,許多年長的道人,穿著樸素,苦哈哈的模樣。可是呢,一些年輕的道人,卻是油光滿麵,便連道袍,竟也是用綢子做的底料,你不覺得奇怪?這又說明什麼?這便說明,普濟真人將俗事早早交給了他的弟子,可是呢,卻並非是第三代‘朝’字輩的弟子共同打理,而是這權力獨攬在了一人身上,因為隻有如此,其他‘朝’字輩的弟子才顯得寒酸,既然有一個師兄獨攬大權,他最提防的,反而是自己的師兄弟了,因為這些人是自己的同輩,豈可不有所防範?

因而,他的親信反而多是一些輩分不高的弟子,因為隻有如此,他既可借由這些人控製整個龍泉觀內外,又不擔心這些弟子掌握了權力,而動搖他的地位,這才是年長弟子樸素,反而是某些第四代的‘天’字輩卻成了龍泉觀骨乾的原因。”

方繼藩看著王守仁一臉認真的樣子,道:“所以聽說唐寅被人揍了,我本不在意,可後來聽說龍泉觀竟有萬頃良田,我便毫不猶豫上山,做了那普濟真人的師弟,接著便說餓了,去了那齋堂,去齋堂的目的,其實就是去揍人的啊,不揍人,怎麼能把那個張朝先引出來?”

“引出張朝先,那一切就好辦了,令他騎虎難下,教他威信蕩然無存,這是為了亂他的心。他的心亂了,被我突然奇襲,勢必想草草了結此事,他越是巴不得想要了結,我偏不遂他的願,接著強迫他罷黜王天保,再接著,又強迫他不得不接受李朝文來執掌齋堂。”

方繼藩的心情顯然很好,整件事情都很有耐心的給王守仁說個清楚。

“你知道為什麼是李朝文嗎?因為我看他寒酸,且年紀不小,想來定是朝字輩的弟子,是張朝先的師兄弟,選擇他的目的,不是因為看好他,而是要讓他無路可走,他深知自己執掌了齋堂,而且還是我這羞辱了張朝先的師叔推薦的,往後勢必就成了張朝先的眼中釘,張朝先是絕對不會放過他的,這李朝文就如一個落水之人,被我斬斷了後路,那麼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隻有破釜沉舟,死死的抓著我這師叔,和張朝先奮力一搏了。”

“你看,李朝文就是我的一枚棋子!我成了龍泉觀的師叔,又有什麼用呢,不過是個吉祥物而已,噢,吉祥物你知道不知道,就如那道觀裡的泥像一樣,看著尊貴,實則,卻對觀中一點用都沒有。而現在,通過了李朝文,本少爺便算是真正的進入了龍泉觀的這場棋局中了,隻要張朝先出局,那麼整個龍泉觀的萬頃良田,便可任我擺布,李朝文,不過是一個可控製的玩偶罷了。”

“這叫什麼,這就叫知行合一,心裡有自己對萬物的看法,便放手去實踐,通過自己行為,來實踐自己的願望,再通過自己對萬物的理解,從而去實踐自己要做的事,這兩者缺一不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