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禪讓世襲 ……(2 / 2)

而舜年僅三十時被堯舉用,五十歲的時候代替堯處理政務,隻用了僅僅二十年便把人族的權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對外的說法是堯的兒子丹朱不成器,堯對其大為不滿,為了不讓人族衰落在自己手上,已經耄耋之年的堯執意讓舜代替自己執政,大有把人族共主的位置交到舜手中的意思。

而人族經過少昊、顓頊、帝嚳幾百年的治理,軒轅氏一係的血脈在人族之中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即便丹朱真的不成氣候,那麼即便是憑借先祖的威望也能把人族平穩過渡下去,遠遠不到需要改換世係的地步。

其中內情到底如何已不可知,人族隻知道舜代替堯處理政務開始,便執掌了人族整整二十年。

堯在去世之前傳令將人族共主的位置禪讓給舜,並留遺言,“天下豈有萬世一家之道理。”

不管外界如何猜測,舜終於在戰戰兢兢處理了二十年的政務之後,在他快要到花甲之歲時,才終於登上了人族共主的位置。

為了顯示對堯的尊崇,舜表示要為堯守孝三年,方才真正繼任人族共主的位置。

而這也開啟了為期不到一百年的禪讓歲月,留給後世以及後人數之不儘的猜想和揣測。

在舜為堯守孝期間門,堯的兒子丹朱被傳起兵造反,又被舜以雷霆手段鎮壓。而為了顯示對堯的尊敬,舜並沒有下令處死丹朱,而僅僅隻是將其流放到蠻荒之地。一時人族之中大傳舜的美名,舜的通知這才算徹底穩固下來。

而當時人族已經有了不太平的先兆,人族居住地大多洪水頻發,就連已經不理政務的堯都曾經感慨道,“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當時眾人一致回答道,“鯀可。”

而鯀直到堯去世,舜守孝三年之後才開始著手治理洪水。

史載崇伯鯀治洪水九年而不暢,築堤堵水之法頗為不可,反倒使洪水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人族傷亡慘重。而鯀本人也被舜殛死於羽山。

相傳崇伯鯀乃顓頊之子,其曾與丹朱、舜爭奪共主之位,因治水不利、消極怠工而被舜處死。

鯀雖然身死,但水患依然存在。他年僅十九的兒子禹為了替父洗冤,毅然接過了治水的重擔,在眾人的一致推薦下,被舜任命為夏伯,開始了長達十三年之久的治水生涯。

夏伯禹采用了與其父親鯀完全相反的治水策略,采用堵不如疏的方法,沿洪水流向開挖河道,致力於將其悉數流入東海。

而等到白若出關,已經到了大禹治水的第四個年頭。

眼看大禹治水,白若心中便有了計較。

白若先是去了萬龍宮見孟章神君,請他出麵派遣龍族助大禹治水。

“龍族複興近在眼前,若有此大功德加諸龍族,則族裔綿延、獲大功於天道。”白若此言並非危言聳聽,天道確實鐘愛人族,而龍族本就是水之化身,沒有比龍族更適合襄助大禹治水的選擇了。

而孟章神君聽了白若的話,也迅速做出反應,派遣麾下龍族前往襄助大禹治水。

龍族的反常舉動引起洪荒各方的關注,原本因為人族內政而選擇避世的幾方都在觀望。

彆人或許可以觀望,但白若執掌地道之中的人、神二道,對此卻不能視而不見。這本就是她的職責所在,讓龍族出麵一是為了加快治水進度,二是讓龍族沾沾光,三則就是看在軒轅氏的麵子上。

在白若出手後不久,大禹向上天祈求治水神器,而久不出世的太清聖人卻對此做出回應,聖人派玄都去向禹送去他親手所煉製的定海神針鐵,助其丈量東海。而神器在手的禹在獲得龍族的襄助之後,帶領伯益、後稷加快了治水進度,終於在九年之後徹底將洪水治理。

大禹治水一共曆時十三年,在治水過程中一大批能臣聚集在大禹的身邊,在將洪水徹底治理成功的第五個年頭後,大禹的威望已經超過了舜。

舜為了表示公正,表示自己效法堯禪讓與自己的做法,他也將在自己死後將人族共主的位置交給禹。

相傳舜的幾個兒子都不孝順,舜恐懼傳位給兒子會獲罪於天,所以將人族共主的位置禪讓給禹。

而禹為了表示對舜的尊敬,特意將舜的兒子義均封在商地,並讓其子奉先人祀。

不過即便是這樣的傳位也遭到後人議論,皆傳舜傳位於禹非其本意。因為舜最後幾年的執政事跡沒有被記錄下來,都是禹代替其處理政務,而關於舜的記載卻是未見隻言片語。隻是在舜登位的第三十八個年頭,禹才向天下宣布舜去世的消息。再之後禹也為舜守孝三年,然後才接任人族共主之位。

所以後人皆傳言曰:“舜囚堯,禹放舜。”

因為治水的功績,也因為有龍族襄助,所以大禹特意鑄九鼎以彰顯功德。

大禹將天下分為九州,用以表示九鼎鎮壓天下。每個鼎上都繪製著山川河流,以顯示大禹的功績。而且在每個鼎上,都繪製著一條顏色鮮明的龍紋。九鼎上分彆繪製著祖龍九子,以表達龍族對於治水的幫助。

龍族因此得到一筆不菲的功德。雖然九鼎上繪製的是祖龍九子的形象,但因其皆以不在,得到這筆功德的便是以孟章神君為首的龍族。

禹在執政十年後,因為治水所損耗的身體已經走到儘頭,而禹原本打算禪讓的對象皋陶已經過世,所以禹臨終前打算禪讓給年齡比自己大的伯益。

而禹的兒子啟卻並不甘心,在父親啟去世之後便獲得眾人的擁戴,自立為君主。

至此持續一百三十九年之久的禪讓製徹底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家天下的世襲製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