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 坎兒井筒車(1 / 2)

【除了對地表河流的運用,古人對於地下河流的運用也不少,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井,井渠、井泉,這些都屬於地下水的灌溉。古人用各種方式將地下水引到作物根部,從而實現澆灌。】

井自河姆渡時期就已經有所運用,所以天幕現在提起井,大家還覺得挺熟悉。

“嘿,我前兩天剛找人打了口井。”

“哎呦,那可真夠好的。”

“有口井那日子可就舒服多了。”

“等我攢攢銀錢,以後也在家裡打一口,那樣就不必再天天費功夫去河裡挑水來吃了。”

“……”

【在這裡我想特彆提一下井渠,也就是我們如今所普遍知道的坎兒井。坎兒井的來曆眾說紛紜,有說來自於伊朗的,又有說來自於中原內陸的,反正至今沒個定論。不過,坎兒井在我們如今的認知裡,那是屬於新疆地區的一種特色灌溉方式。】

說著,天幕將地圖縮大了,直接縮放到三山夾兩盆的地域,裡麵的山脈、盆地及河流也變詳細了。

眾君王看著這被他們稱之為“西域”的地盤,立刻道:“畫下來!”

記述者們埋頭苦畫。

劉徹看著天幕上那片白色的雪山,忍不住道:“朕一直以為西域便是茫茫大漠,不曾想竟還有如此厚重的積雪。”

衛青飛快的畫著圖,沒搭腔。

主父偃想了想道:“先前天幕說越往北走天越冷,那西域倒是在北邊,若是如此想,倒也勉強說得通。”

劉徹回憶著地圖,搖頭道:“在先前那輿圖之上,若是比照著長安來,西域倒也不比長安多往北多少。”

那主父偃也不懂了。

君臣倆大眼對小眼片刻,默契的把這個話題給揭了過去。

【由於地理原因,新疆夏季極其的悶熱且乾旱。因為溫度高,以至於水流的蒸發就很快,所以當地人民為了減少水分的蒸發流失所以研究出了坎兒井。】

天幕接著放出了坎兒井的圖。

有不少人其實覺得很眼熟,因為裡麵運用到的直井、水渠、澇壩等他們其實都見過,

就是很少有人把這東西合在一塊用,而且還是建在地底下。

這麼想著,大家也都抓緊時間研究記憶抄畫。

還有人關注點在彆的地方,“蒸發的意思水莫名其妙變少了嗎?”

“天熱的時候,水少的確實快。”

“從前乾旱的時候,那河流都乾了,這可不就是水憑空不見了。”

“……”

【坎兒井位於地表之下,它巧妙的運用各種地勢傾斜,然後人為的挖掘出了一個地下引水工程。挖掘途中,坎兒井引流了自天山腳下融化的雪水、又溝通了地下河,可以說,坎兒井其實是一個地表水和地下水相融合彙聚而成的人工運河,隻是運河位於地下,屬於暗渠工程。】

接著,天幕放出了一個講解坎兒井的視頻。其中介紹了坎兒井這麼挖掘的原因、挖掘時借助的地勢地理、坎兒井帶來的好處等等,身臨其境,非常直觀。

大家看完之後有種撥開雲霧的感覺。

“原來是因為天氣太熱、水容易蒸發,所以才在地下修了這個河啊。”

“底下沒太陽曬,那就不暖和,水就保留下來了。”

“這坎兒井好是好,但想要在地底下挖出這麼一條河渠出來,那可不容易。”

“我們這兒河流多,倒也不用挖那坎兒井。”

“……”

【當然了,中原地區地理位置不錯,河流也眾多,人們如果想引流那就直接在地表挖河溝水渠就行。可對於荒漠地區的人而言,坎兒井就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灌溉方式,它能夠讓缺水的人們最大程度的減少無謂的水資源消耗,屬於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不少君王已經在琢磨著怎麼用坎兒井來跟西域人談判要好處了。

比如嬴政。

他現在想趁著匈奴還未強大起來之前再添一把火,然後將整個草原西域那邊的水攪渾,從而坐收漁翁之利。這個坎兒井,說不定就能用到。

【除了各種水利工程,各種灌溉工具在古代農業中也占據了極高的地位。】

>

他們現在有些人家的地裡還有用呢。

各朝廷負責這一塊的官員已經做好了準備,各種技術研究員也等待著。

【比如漢靈帝時期宦官畢嵐發明的渴烏。】

畢嵐:“……?”

他是漢朝的,但這個人是他嗎?

【渴烏這種水利裝置可以做到“隔山取水”,具體方法是用竹筒套接成彎管,然後將它裹封密閉,等一路連接跨過山巒之後,就將臨水的一端放入水中,然後在出口一端放入各種樹枝枯葉和乾草等等易燃物,等點燃冷卻過後,竹筒裡麵就形成相對真空的狀態,這樣一來就可以吸水而上。】

說著,天幕裡放出了渴烏裝置。其實很簡陋,但就是能當水管用。

漢靈帝之前的人立刻記下。

【大家聽我解釋完,是不是覺得特彆熟悉?】

眾人:“……啊?”

有嗎?

不熟悉啊。

【沒錯,這渴烏裝置裡麵用的科學原理其實就是虹吸原理,依靠對壓強的改變從而實現水的輸送。】 眾人:“???”

虹吸原理是什麼?

壓強又是什麼?

完了,又聽不懂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