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百萬貫【第九更】(1 / 2)

在大宋做官?

明遠稍許考慮了一下,就斷然回絕了1127給的選項。

“朝中新舊黨爭激烈,我才不去淌那趟渾水呢!”

幻化成硯台形狀的係統1127打趣明遠:“宿主,您不像是會擔心朝爭這種事的人啊!”

明遠嘿嘿乾笑兩聲:“被你看出來了!”

他主要是擔心做官會影響他花錢。

彆人不說,隻看那位司馬光,便是處處節儉。這位大學士日常道德品行無可指摘,據說連城裡新近開始流行的吉貝布也是舍不得買的。

試想,司馬光天天勸說官家裁減用度,反對奢靡之風,他自己也是斷然不肯隨隨便便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朝中官員有這樣固執的老臣和禦史台盯著,想要稍稍炫一下富,顯擺一下估計都得提心吊膽。

而明遠的看法與司馬光相左,他認為適當的消費能夠帶動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限製,也不願意將自己置於他人的眼光之下,供他人評價、監督。

因此明遠對當官沒有任何興趣。

反正北宋也不歧視商人,明遠就懶得改變他眼下的社會階層。

“其實吧……宿主如果您當了官,就會發現當官也有花錢的方法。不過,1127尊重您的選擇。”

因此,前往汴京的大致計劃就定下來了。

明遠抵達汴京時,不會再像剛來這個時空那會兒,一窮二白,身上一文不名。他將作為陝西一位小有名氣的年輕“實業家”,前往汴京“尋父”,見識一下大宋首都的繁盛風物之外,再看看有什麼產業可以投資的。

計劃雖然成型,但明遠還不能馬上離開。

長安城裡,他還有很多事需要善後,很多“尾款”需要花完。

二月春風似剪刀,長安城中,嫩綠的柳葉被一片片地裁剪而出。鳳翔府那裡已是雪融冰消,井田終於可供耕種。

橫渠門下弟子便跟隨張載,整體搬遷去了鳳翔府橫渠鎮的“橫渠書院”,開始了他們的耕讀生涯。

這時明遠已經包下一家京兆府的車馬行,在這家所有的馬車上都安裝了“減震片簧”。

橫渠一門浩浩蕩蕩地往鳳翔府過去的時候,橫渠弟子們便都發現這馬車行來格外平穩,即便在較為顛簸的路麵上迅速行駛,車駕也沒有原先那種,能把整個人都顛散架的感覺。

張載身體依舊孱弱,但也平平安安地到了目的地,沒出半點茬子。

到了橫渠鎮,學生們便和當地農民一道,開始他們的井田實驗。

明遠則拜彆老師和師兄弟們。

最為依依不舍的自然是種師中。小家夥一旦得知明遠要遠赴汴京之後,便愀然不樂。

明遠隻好偷偷告訴種師中,可以去橫渠書院旁的舒家蹭飯——他將阿關姐好幾道拿手菜的方子給了擅長烹飪的二舅母舒阿周。

師中小朋友頓時破涕為笑,連連拍手稱好,表現得沒心沒肺。

明遠:……敢情我還不如一位手藝出眾廚娘?

拜彆師友後他便獨自回到長安城,處理名下的兩件生意。

刻印坊那邊,每日固定承接“小廣告”業務。

因有豆腐坊、綢緞店等商家的“成功先例”在,刻印坊的小廣告很是紅火。毛利基本上能夠抵償各種開銷和工匠們的工錢。

當年羅壽說的“這買賣不賺錢”的斷言算是徹底被打破了。

甚至有彆家看著羨慕,想要效仿的,卻發現他們怎麼也沒法兒像明家刻印坊這樣,在一天之內就製出雕版,開工印刷的。

明遠去刻印坊看時,發現那裡的工匠們已經將“七巧板”式的“活板”印刷術使用得很好。但工匠們對於將來是用“銅活字”還是“泥活字”印刷術還有爭論,正在探索。

明遠:不著急,慢慢探索就好。

煤炭加工廠這邊,“蜂窩煤”生意在經過了冬季的大紅大紫之後,終於開始顯得清閒。畢竟長安市民的取暖需求降低了不少。

但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蜂窩煤銷量還會保持穩定,或許還會穩中有升。畢竟長安城中的老生火做飯的需求是永遠在那裡的。而且城中不少酒肆飯鋪意識到了這種燃料於烹飪一道的好處,“大宗采購”正在穩步上升。

明遠回到長安,卻拜托炭行,彆出心裁地開展了一項有償“回收煤渣”的活動。

煤渣就是蜂窩煤燒完之後的殘餘物。明遠通知長安城中的炭行,打算以兩文錢十斤的價格,回購煤渣。

這消息一出,整個長安城都動起來了。

剛剛過去的冬天裡,誰家沒燒過蜂窩煤,誰家沒燒出過煤渣?這東西擱在牆根也是擱著,送去炭行竟然還能換錢。

一時間炭行收到的煤渣,比每天能賣出去的蜂窩煤還多。

明遠將這些煤渣收到之後,指揮工人用碾子將煤渣碾碎,篩成不同顆粒度的“篩土”,賣給專門燒製磚塊的磚窯,用來製磚。

磚作匠人王老漢頓時舒了一口氣,他為長安城裡各家各戶盤炕,燒磚的材料緊缺。明遠此舉,簡直是雪中送炭。

還有一部分篩土則被明遠賣給了官府,供官府製作“水泥”,以輔助京兆府各處修路。

此舉令陝西路轉運使李參對明遠更加賞識,而永興軍知軍司馬光看向明遠的眼光也更加複雜——

原本隻道是個尋常紈絝子弟,即便師從張橫渠,經學上也未必有什麼大才。現在看來,倒真的小覷他在財貨上的本事了。

若不是這小兒家境平平,不可能蔭補做官,否則再過個十幾年,活脫脫又是一個薛向。

司馬光可不知道,他正念叨著明遠會是第二個薛向的時候,明遠正在薛向家裡。

明遠在離開長安之前,特地來拜見薛家的老太太,希望自己不在長安城中的這段時間裡,薛老太太能夠照應舒氏娘子和妹妹十二娘。

他將母親和妹妹留在長安城,是必然的決定。

畢竟明遠和她們隻是“半路”母子和兄妹,而明遠在這個時空裡有自己的任務,不可能永遠陪著她們。

此去汴京,究竟能不能見到明高義那個“渣爹”,明遠還心裡沒數。如果將舒氏娘子一路帶到汴京,萬一真的上演什麼狗血大戲,明遠覺得母親恐怕承受不來,還不如先讓他去探探路。

將舒氏娘子和十二娘留在長安城,近的有薛家照拂,遠的還有橫渠鎮舅舅家,要比跟隨明遠路上奔波的好——

明遠是這麼認為的,因此他陪同母親妹妹一起來見薛老太太。薛老太太二話不說便答應了。

明遠正暗自歡喜,卻聽薛老太太叫他,將他單獨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