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百萬貫(2 / 2)

趙頊為了“儘孝”,勉強同意要將章辟光外放。

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為章辟光說話,隻有王安石明確表了態:章辟光說的沒問題,不應被治罪。

當朝宰相都出來主持正義了,這事應該能就此了結吧?

——並不。

一名叫做呂誨的禦史中丞,利用這件事彈劾王安石,列出王安石的“十大罪狀”,將一件宰相表達觀點的案件上升到十惡不赦的高度。

這件事大約引起了官家趙頊的逆反心理:一個章辟光朕因為謹守孝道而保不住,難道說了一句公道話的宰相難道朕還能保不住嗎?

於是,王安石當然沒有外出,而是呂誨有多遠滾多遠。

整個朝野都見證了年輕的官家趙頊,對王安石的無比信重,以及推行新法的決心。

——此時此刻,二大王趙顥還住在宮城裡。

——而高太後的娘家正在悄悄利用後族的權勢撈錢。

這難道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高家難道就沒有被查的風險嗎?

就算上麵不察,其他與高家不睦的商戶反手就來個舉報?高家該怎麼辦?

明遠隻是提了個由頭,就撩起了鄭行老的無限“聯想”。

“啊——”

鄭行老的臉色在片刻之間,變了三變。

但很明顯,鄭行老到此時也還沒能拿定主意,明遠托他帶給高家的這句話,他帶是不帶;如果帶這句話,又該如何開口。

明遠不再管鄭行老了,一笑起身,史尚連忙跟著站起來。

臨彆時,明遠卻還有一句話要交代:

“鄭行老且先彆忙著為高家穿針引線,還是先想想汴京的炭行——眼下就有一樁大事,涉及城裡所有炭行。行老不若先忙完那一件,再來管高家的閒事?”

他這是在提醒鄭行老,既然身為行老,就不要以權謀私,隻想著和自己有裙帶關係的高價,而是要將汴京城中的大小炭行都顧上。

鄭行老被明遠一通教訓,完全懵了。

這究竟是什麼大事呀!

史尚也是一臉懵,跟著明遠走出會館的大門之後,連忙扯扯明遠的衣袖,低聲問:“郎君,是什麼事啊?”

明遠一挑眉:“昨天開封府過來問的,你難道忘了嗎?”

“原來如此,”史尚恍然大悟,一拍腦門,趕緊又扶了扶鬢邊歪倒的白梅,三步並作兩步跟上明遠,離開炭行會館。

他倆一走,鄭行老就張羅著打聽史尚身邊的明遠是什麼來頭。

“查,給我查——”

“絕地三尺也要查出來這究竟是什麼人,什麼身份!”

很快就打聽出來了——汴京蔡河畔明郎君。陝西人、橫渠弟子、很有錢……這些都不算什麼,但關於他有個最著名的傳說,他是財神弟子,能夠點石成金,坐騎是一隻通體雪白,沒有一絲雜毛的白狐。

鄭行老:啊這……

轉天開封府派人到了炭行,指出入冬以來,因為炭火取暖而造成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開封府因此要求炭行進行行業自律。

具體要求,便是要所有炭行都像朱家橋炭行那樣,雇傭一名“宣講員”,在出售石炭產品時,向所有購置取暖用炭的汴京百姓說明使用炭火時的安全須知。

此外,炭行出售的所有炭爐,在式樣上需要分出級彆,分為室外用、廚用、臥用等幾級。室外用基本沒什麼要求,如果是臥室用的炭爐,必須安裝有煙道,且需經測試,能夠將煙氣全部排出室外,才能為用戶安裝。

這確實是一件震動整個行業的“大事”。

若是全無準備,任何一家炭行都會手忙腳亂。

好在鄭行老事先向開封府打聽了一二,提早半天給城中所有炭行送去了消息,保住了他作為“行老”的顏麵,也讓炭行們稍許能夠有所準備,根據開封府的要求,調整自家的生意。

這在汴京百姓,卻是一件令人拍手稱快的好事。

人人都記得這是“朱家橋炭行”率先而為的舉動,然後由開封府推廣到整個汴京執行的。

從此,“朱家橋炭行”與“良心商家”劃上了等號。再加上這家同時出售兩種檔次的煤球,讓主顧根據自己口袋裡的銅板數量自行選擇,豐儉由人。一時間朱家橋炭行成為整個行業中的翹楚,買炭買蜂窩煤的長隊全搬去了那邊。

鄭行老那裡,自然也通過裙帶關係,將明遠的話悄悄透給了高家。

高紹祥顯然沒資格參與討論此事,高家族中就此事討論良久,又遣人進宮,向高太後問安。

最終,高家將從大名府買來的優質石炭,全部轉給了軍器監設在山陽鎮的煉鐵煉焦作坊。

此舉一出,官家與太後之間的關係大大緩和。

而高家也悄悄抹去了“免交路稅”的潛在罪責,轉而聲稱,這批石炭就是專為軍器監采購的。

而史尚那裡,也接到了高家拋過來的橄欖枝:高家表示願意接受,作為山陽炭廠的經銷店,代為銷售,賺取微薄的一點利差。

至此,山陽炭廠與高家炭行之間的爭端,以明遠大獲全勝而告終。

而汴京城,也已天寒地凍,冬至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