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千萬貫【加更】(1 / 2)

“山陽-汴京公路”項目,是明遠第一次嘗試“集資”,沒想到竟會這樣成功。

雖然“公路收費法”未能馬上得到通過,但他首倡的這條公路得到了官家趙頊的背書,立即吸引了實力強大的豪族若乾家。

大家都不是吃素的,各方利益牽扯,相互製約。

明遠這個小蝦米也就不擔心自己的利益會被哪一家輕而易舉地吞掉。

這樣就算他少花出去50萬貫,也心安理得。

同時,明遠也沒有想到,自己在開封府內堂能夠如此乾淨利落地乾掉京城鼎鼎有名的“吵架王”唐坰。

唐坰離開開封府時,垂頭喪氣,如同一隻鬥敗了的公雞。

他沒忘了轉頭瞪一眼明遠,流露出“小子,可彆再讓把柄落我手裡”的神色。

要不是因為明遠確實有“資產來源不明”的情況,不想就此事深究,他估計會反告唐坰一個“毀謗”——這又不是禦史台,就算是禦史,也不能憑空誣告。

明遠望著唐坰離去的背影,心裡歎息:這也是王安石看人不準的例證之一。

新黨急切之間,提拔了好多表麵支持,但實際上心術不正之輩。長此以往,隻會令黨爭火上澆油,而新黨的名聲越來越壞。

但話說回來,王安石這也是無奈之舉。

朝中有名有地位的大臣多是舊黨,主張“祖宗之法”不能改變。王安石便隻能從年輕官吏中提拔能夠銳意進取之人。提拔時對他們的業務能力更加看重,人品方麵則在權衡之下,標準略略有所放鬆。

明遠歎息:新黨唯今之計,就隻有盼著新法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才能為自己爭取政治生命,將變法延續。

少時,他拜彆了開封府尹陳繹,帶著史尚與靳管事一道離開開封府。

明遠問那靳管事,可曾見過他的“親爹”明高義。

靳管事便搖搖頭。

明遠頓時失笑:果然……

他家老爹明高義,簡直是靠“聽說”二字走天下。

但是靳管事很機靈,馬上又追加一句:“但是小人久聞明東翁的大名,一直追隨的大管事也是明東翁身邊的左膀右臂。雖然從未親見,但小人素知明東翁與財計上最是擅長。”他一邊說,一邊流露出一臉崇拜。

明遠:嗐,這就是試驗方的慣用伎倆了。

他爹明高義,其實就是試驗方專門立起來的一個人設。

那些被派到明遠身邊的人,比如千裡迢迢跑去京兆府還債的商人,還有現在特地從杭州趕來投奔的管事,對明高義都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

但明高義在他們的生活中地位非常重要,以至於讓這些本時空的“土著”都能感受到明高義的真實存在。

但事實真相是什麼?

——明遠自己也不知道。

此刻麵對靳管事,明遠不打算多透露什麼,隻是問對方:“家中大人這次遣你來京城,是為了何事?”

上次明高義給明遠的“信件”上,沒有提過這名管事。所以此人很像是試驗方在那之後專門打的一個“補丁”。

“小東家,小人此次來汴京,就是經由明東翁指點,來小東家這裡學記賬的。”

靳管事非常誠懇地回答,同時眼中流露出誠摯的期待。

明遠險些笑出來。

試驗方還真是喜歡一舉兩得啊!

所謂“學記賬”,是明遠下定決心前往杭州時,也同時做出決定:他要在前往杭州之前,教自家產業下所有的賬房與管事學會使用兩件工具。

大食數字和複式記賬法。

大食數字就是阿拉伯數字,原本由印度地區發明,如今早已傳入阿拉伯地區。據說在盛唐時,這種數字曾隨著佛學東漸傳入中國,但沒能流行起來。

明遠就打算給管事們多一個選擇——他們既可以使用中文體係內的數字用來運算,也可以使用大食數字。他們覺得哪個簡便就用哪個。

但複式記賬法他強製自己名下所有產業的賬房與管事使用。

這是因為,“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複式記賬法可以有效控製會計差錯和人為造成的**。

明遠當初隻將這種記賬方法教給了他名下刻印坊的賬房,這賬房聽時隻覺得麻煩,但一試之下,便知道利害:銅錢往來、貨物出入庫房、收入、支出……自有一層邏輯約束住賬目。

以往賬房中可能會存在貨出去了但是賬沒記的情況,但是銅錢一進來,或是應收賒賬一記上,賬目兩邊自然對不平,這就要求賬房去核查。

這要換做是以往的記賬法,漏記一項,可能根本無人察覺。但是複式記賬法就不一樣了。

傳授複式記賬法的工作,明遠直接交給了刻印坊的那位賬房先生,讓他辦了一個小班,向明遠名下各產業的賬房與總管事/掌櫃開班授課。

明遠的堂兄弟明十一也在“學生”中,而且每次都特彆認真地記筆記。

這令所有的賬房與管事都非常重視此事——天啦,連東家的親眷都努力在學!這一定是好東西。

無巧不巧,此次“山陽-汴京公路”的招商引資過程中,在展示給各家豪商的預算之後,明遠也附上了一張用複式記賬法記錄的山陽鎮公路修造財務狀況表。

這張表看似毫不起眼,但立即引起了所有豪商們的注意。

不少人來向明遠請教:這究竟是什麼?

明遠略略講解之後,各家豪商都對這種記賬方法產生了興趣。紛紛要求派出家中的管事與賬房,想從明遠這裡把這方法學去。

明遠樂見其成。

他想要的,是一種能夠同行於世的,清晰、便捷,有約束力的記賬方法。業界人人熟諳,外人查賬能一望而知,將來發生企業並購,核對起財務狀況也會容易許多。

於是他順水推舟地辦了一個“經理訓練營”。

宋人大多還不熟悉“經理”這個概念,他們有管事有賬房有掌櫃,另外還有充任中間人的“經紀”,但都未聽說過“經理”。

等聽完明遠解說:這些“經理”們才紛紛明白,他們這些為東主工作,努力使東主的財富增加,而他們從中享有應得報酬的人,正是所謂的“經理”。

如果能讓東主高枕無憂,無須過問,資產便能得到“增值”,便是一位好“經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