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秦始皇怨念了,恨不得沈悠也能好好說道說道的皇帝們豈止他一個。那簡直是不要太多好吧!

無奈天幕不按牌理出牌,論的不是創建帝製之始的秦始皇也就算了,強漢盛唐,哪一個不值得天幕先說道說道的,無奈天幕就是要在大明紮堆。很是怨念。

【我們還是回到正題上。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故後世也稱之為洪武帝。嗯,對於曆代皇帝的稱呼,有稱諡號的,如漢武帝。有稱廟號的,比如唐太宗。到了洪武帝這兒又稱年號,大家肯定很亂。其實都一定規律,唐之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唐之後直至明之前,多稱廟號。明清之後因為洪武帝朱元璋規定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因而都以年號稱謂皇帝。補充一點,年號首創者是漢武帝。】

【其中的原因吧,唐朝之前,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所以隻能稱諡號。唐之後呢,因為諡號太長,到洪武帝時,他的諡號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這麼長的諡號得多難記啊。所以自洪武帝開始,他規定一個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後世也就以年號稱謂明清後的皇帝。】

【當然,這裡頭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我們的神龍秦始皇,他就沒有諡號。始皇認為,諡號為臣議君,子議父,很是失禮,因而廢諡號製度。隻是可惜,秦曆二世而亡。】

秦始皇表示,莫要再往我心上紮刀,你又不說秦二世是誰!

感應不到秦始皇怨念的沈悠繼續:【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其實大明江山初初是不錯的,當然,開國皇帝朱元璋製定的幾項國策,甚至他本人做下的事,都是對大明後續有著極其惡劣的影響。和戚繼光息息相關的政策,必須得論一論海禁。】

【解釋一下,海禁非朱元璋首創,而是元朝時為了加強控製海上貿易,所以推行的一項政策。針對於海上貿易,肯定也會有人疑惑,這是怎麼回事?船,自古咱們華夏就有,比如咱們上期說到過的《天工開物》裡就有相關的製作方法。科技是在不斷進步的,連同製船工藝也一樣。對於宋朝,在改進航海技術這一點上,還是要給予肯定。畢竟隨著北宋滅亡,國都南遷,臨於海,縱然偏安一隅,那必須也不能阻止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聽著對宋朝的肯定,宋朝的一乾皇帝們心裡稍稍鬆上一口氣 ,結果怎麼著,轉頭他們就被丟下一記重石!什麼北宋滅亡,國都南遷的,宋還分北宋南宋嗎?

嘶!趙匡胤表示他這心跟被貓捉似的,巴不得沈悠細細說起。

【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在不斷試驗了解中發展,慢慢的人們終於有了可以在海上規避風險的能力,所以人們開始了對大海的征服,去探知在海的另一邊究竟都有什麼。】

【有了好奇的人去探尋,就如同漢朝時期,為了打敗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此舉不僅聯合西域各國共抗匈奴,自此也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這條路隨著華夏強盛,與西域各國互通有無,為各國帶來多少的利潤,端看隻要有作為之君,絕不會舍得棄絲綢之路而不用便能知道。】

【由此類推,海上貿易若是大力推廣,必然能形成一條海上的絲綢之路。帶動一國的經濟。可是對於大明來說,或者應該說對於洪武帝而言,他看到的是自元以來,倭寇一再進犯,為了阻止倭寇傷害沿海的百姓,以及避免萬邦來朝,因此,他下令海禁。所謂海禁,便是不許百姓私自出海進行交易。換一種說法,百姓不可以,官方可以。】

朱元璋擰緊眉頭表示,他為了防倭寇禁海有什麼問題?帶動一國的經濟?比起一國安寧來,經濟怎麼什麼?

沈悠說到這兒挑了挑眉頭,嘴角嗤笑繼續開口:【可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海禁或許有一定益處,但絕對弊大於利。然而洪武帝作為一個平民出身,他是憑本事當上皇帝不假,但是他一個自小飽受官商欺壓的人,從骨子裡就是恨當官和行商的主兒,自然是看不到其中的弊端。如果不是沒辦法把當官和行商的全都殺了,他是巴不得把官商全都乾掉。】

【因為對官商的仇恨,朱元璋輕視行商之道,根本不認為商人能為國家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雖然,封建社會裡,商是賤籍,為人所不恥。可這天下百業,各有各存在的意義,正所謂無農不穩,無商不富。再者,等閒百姓若隻一心撲在那一畝三分地上,把人框死了隻能種地,那不是讓人等死嗎?】

【就古代的情況,收成全看天,要是洪澇旱災,那不是讓百姓們吃土?所以,農民該是百業的創造者,他們可以種著田,養著雞鴨魚牛羊,也可以做些手工出售,也能做做木工,給人修修房子。而沿海地區的農民們,他們就靠著海上貿易能多掙點錢。洪武帝麵對倭寇進犯隻想到把門一關,以為這樣一來就能讓倭寇自此上不了岸,豈不知可笑之極。畢竟一個國家但凡足夠強大,那是你跟人喊著說不許人進來,人家就能不進的?倭寇要是有那麼乖,何至於一再上岸作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