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正好遇上小冰河時期,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人吃不飽穿不暖最容易出事,哪怕明朝中期已經從美洲引入了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紅薯這些糧食,可惜依然不能控製有不少的人因為天氣的寒冷因此喪命。】

???小冰河時期是什麼?天氣變化,不是上天降罰,是因為他們這些當君王的無能嗎?

聽著沈悠說起元朝統治的百年之間發生的各種各樣天災,無數人都倒抽一口冷氣,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聽錯了。這麼多的天災,那樣的王朝還能存活嗎?

嗯,朱元璋把對方滅了,取而代之成為大明皇帝。

秦始皇就不管什麼小冰河了,他隻捉住重點,抗旱高產作物,“你們記下那什麼美洲,那幾種糧食,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把他們弄回來。”

作為皇帝,最是關注民生,也最了解百姓所求的一乾人怎麼能不擅長捉住重點,一個個紛紛吩咐他們先把名字記下來,至於後續,後續再說。

倒是朱元璋擰緊了眉頭,哪怕他聽不懂什麼叫小冰河時期,但不妨礙他通過沈悠話裡的意思聽出來,這麼多年來天災不斷,完全是因為天的緣故,而不是人!甚至,元朝同樣的情況在明朝怕是還要愈演愈烈!

嘶!這個事,這個事必須慎重。

“爹,方才天幕說從美洲引入抗旱高產的糧食。這些東西暫時大明還沒有。”相比於朱元璋糾結於天氣的問題,朱標的注意力更多在糧食上。抗旱高產,哪一樣不落在朱標心尖上。

“好,這事你記著。”朱元璋欣慰於兒子能夠捉住重點。

【後世研究曆史的人也都覺得,明朝的滅亡和氣候有著極大的關係。誠然,但絕不是全部原因。大明朝滅倭之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做到。大明前期最大的邊防威脅在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不錯,但並不代表洪武帝沒有關注倭寇。洪武帝為防倭寇進犯,也曾命信國公湯和前往沿帶一帶設防。】

【洪武帝派出信國公湯和巡視沿帶地區,信國公湯和在福建沿海四郡“築城一十六,增巡檢司四十五,得卒萬五千餘人”;又在浙東、浙西諸郡整飭海防,“築城五十九”,“分戍諸衛”,使得海防大飭。這也是為什麼大明前期,雖有倭寇進犯,卻不曾為亂大明的原因。】

【隻是大明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等幾朝。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皆為明君,大明國力自是蒸蒸日上,無人敢犯。可惜,宣德早死,養了一個叫門天子的兒子-正統皇帝。從此大明一落千丈。軍事上由洪武帝,永樂帝、宣德帝按著北方遊牧民族打,慢慢轉變成了被人按著打。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大明無暇騰出手來收拾倭寇。】

【對於倭寇侵犯,曾有過統計,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占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後,又驟減為48次。】

【這些數據是最能驗證大明皇帝們對於海上貿易態度的。洪武帝時,那不用說了,禁,往死裡禁!誰要是敢私自海,殺!然而架不住大明軍隊強悍,倭寇沒本事進犯。所以,拳頭大才是道理。】

【建文,大可不提。畢竟當了四年皇帝,一心隻想收拾叔叔們,不承想沒能收拾到叔叔們,倒是被叔叔收拾得生死不明。】

【永樂帝嘛,鄭和下西洋,嘗到甜頭的永樂帝最盼著鄭和能夠多帶些好東西回來的。值得一說的是,鄭和下西洋不僅為永樂帝賺得盆滿缽滿,也為大明帶回來了各種新奇的農作物。可惜,鄭和出海的路線和美洲還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能帶回番薯、玉米、土豆了。大明若能早得這幾樣作物,百姓們就能多幾種東西果腹了。】

已經派了鄭和下西洋好幾回的永樂帝朱棣表示,天幕你這主意出得簡直不要太好,這回鄭和再出去,什麼都不用他乾,他就做好一樣事,找到那什麼美洲的位置,把天幕說的幾樣作物全都給他帶回來!

鄭和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還會被提到,至於一旁皇帝的眼神,不必永樂帝開口,鄭和已然第一時間道:“陛下放心,臣一定會把天幕說的幾樣東西找到!”

能讓百姓們吃飽的糧食,非找到不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