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根本(2 / 2)

【因此,當上層社會的人團結起來時,變法的人能依靠的隻有皇帝,皇帝支持,變法可成。反之,一但主持變法的人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支持-皇帝,注定主持變法的人會成為那些失去利益的人攻擊的對象。商君如是,張居正張大人亦如是。】

【商君是在秦孝公死後才被車裂的,也有人猜測,商君所主持的變法,處死觸法的商君,更能證明秦法的公正。或許,商君之死可能就是商君為變法做的最後一件事。畢竟,以身祭法,必令秦國內的百姓都知道,秦法絕不容私。】

【相比於變法之後,因為觸及太多人的利益,最終被人構陷而死,我更願意懷揣這一點美好的願望,希望商君最後的結局是由他自己選擇的。這樣,至少不會讓人那麼心痛。一個振興於秦國,令大秦從此強大,甚至一統六國的人,卻終為人所舍棄,真是讓人絕望無比。】

嗯,誰也不能說沈悠的想法有什麼問題,人嘛,都是向往光明的,也都希望人都可以有一個好結局。

【隻是,再美好的願意也不能抹去一個事實,商君死了,以謀反之名被處以車裂之刑。由此也就可以看出了,變法有風險,改革須謹慎。】沈悠一句押韻的話道出來,不少人都沉默了。

【這樣簡單的道理我都懂,能夠考中進士,能夠成為朝中重臣的張居正張大人不懂嗎?他懂。可是,如同無數改革家一樣,眼看國家陷入泥濘,百姓苦不堪言,他有報國撫民之心,縱然知道改革之路布滿荊棘,他還是決定一往無前。他要拯救這個國家,他要讓這個國家變好,讓百姓能夠過上相對安穩的生活。】

【自古以來,懷揣此心的有誌之士多不勝數,他們不求身後之名,也不在意自己最終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他們隻記住一樣:他們飽讀詩書,本就立誌匡扶天下,金榜題名,出仕為官之後隻是不忘初心。】

【看著張大人,我想到的是那百年間無數舍身取義的人們。正是因為有那麼多不忘初心的人,堅持救國救民,才能在麵對昏君當道,奸臣肆虐,他國侵略時,想方設法救國救民,也才能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為後世傳頌敬仰。如果沒有他們的舍生忘死,沒有他們的迎萬難亦不退的恒心,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說到這裡,沈悠眼中含淚,卻又迅速抹去。

【對張居正,甚至是這些勇於改革的人,我從心底裡敬佩。所以今天才會特意為張居正張大人做一個專題,隻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大明在生死存亡之時,有無數的人拚儘全力救它。可是,最終卻是那自以為是大明主人的皇帝,親手將這份努力破壞殆儘,親自葬送大明的江山。】

之前對於沈悠要論萬曆新政,大明王朝的皇帝們都好奇於這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改革,聽到沈悠這番話,朱元璋隻覺得天旋地轉,親自葬送大明的江山嗎?又是他大明的皇帝自己尋的死路?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於隆慶六年為內閣首輔,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主持改革,以令“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可在他病逝後,卻慘遭清算,抄家削官不說,甚至由他提拔重任的官吏,皆被削職棄市。自此,張大人所主持的改革付之東流。】沈悠這一回直接將張居正的結局道來,倒是有彆於之前。

但是,對於所有聽著的人來說,這樣的結局並不算意外,想想商鞅,那可是車裂!

隻是沈悠提及的張居正所主持的改革,竟然令“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無數人感興趣,尤其是秦始皇和劉邦!

想他們現在的詔令不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不當回事,這才讓他們苦惱嗎?“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這是什麼樣的行政執行能力啊?他們想學!

【張居正大人推行的改革對大明有利嗎?有利,否則又怎麼會有“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這樣的評價。可是,讓國家得利,人民得利,就會讓那些擁有特權的人失去他們的利。】

【縱觀華夏上下五千年,不難發現其中的規律。自秦而始,第一個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什麼?有人說是因為秦法太過苛刻,不給人們留活路,可是細細一看,難道不是因為土地?大秦時期各國貴族數之不勝,貴族是什麼?是可以養門客,奴婢無數的存在。其中有多少田地是落到百姓手裡的?】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文字,功在千秋,為了安定天下巡視天下,以武力震懾天下。他卻一直弄不明白什麼是天下,天下的根本又是什麼?】

秦始皇聽著這話激動地站了起來,終於,終於說到他的難處了,天幕會告訴他到底該怎麼解決他所麵臨的問題,讓大秦可以萬世不變嗎?

【《尚書》有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再用一句最直白的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沈悠直道中心,秦始皇垂下了眼眸,民心嗎?

【天下真正的主人是誰?是那無數平凡而普通的百姓。是他們凝聚在一起,才有家,才有國。而百姓的命又是什麼?是土地。每一個王朝的結束,都是因為土地兼並,叫百姓沒了活路,他們便隻好揭竿而起,打倒那些侵占他們田地,讓他們沒有活路的人。新朝建立,重分土地,讓百姓有田耕,有飯吃,吃飽穿暖,百姓還會去跟朝廷拚命嗎?】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