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此消彼長,削減丞相的權利,就能讓皇帝的權利越來越大。洪武帝廢丞相製,是要將天下大權全都集中在自己的手裡。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洪武帝再勤政,他也不可能一個人把天底下的事全都辦了。更何況國事多如牛毛,一天兩天能管得了,十天半個月也能,但一年兩年,十年八載呢?】

【很快洪武帝就意識到沒有丞相的壞處,可是相比於廢丞相對他的益處,這點壞處也不是不能想辦法彌補。洪武帝怎麼解決呢?洪武帝設立四輔臣,從民間征召老儒幫他處理政務。然而這樣一群沒有行政經驗的人,怎麼可能幫洪武帝處理得了政務?】

【察覺問題的洪武帝廢了四輔臣的製度。但是政務必須要找人分擔啊。既要沒有多少權利,又要能幫到他處理政務,洪武帝盯上了翰林院。翰林院內的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飽讀詩書的人,日常本就時常為皇帝皇子們講課。在洪武十五年,洪武帝設立殿閣大學士,從翰林院內選擇儒臣為殿閣大學士,以備皇帝谘詢。讓洪武帝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他開這個頭,這些以備他谘詢的大學士們,一步一步得到越來越多的權利,慢慢的明朝形成了一條鐵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內閣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曆經永樂、洪熙、宣德後,隨著皇帝對這些大學士的倚重,內閣輔政成了定律。可是,內閣輔政在於輔,終還是不如丞相的。作為皇帝主要谘詢的人員,這些大學士們雖然剛開始是和皇帝麵對麵交談的,架不住碰上了怠政的皇帝,十天半個月都見不著人怎麼辦?票擬就此誕生了。】

【不過,票擬往前追溯,源頭還是在朱元璋那兒。廢除丞相之製後的朱元璋得找人幫忙處理政務,偏他又不喜歡大權過重的臣子,立大學士,有事就問,也是為了方便。但是如果直接把奏折給他們批複,那不就成了處理奏章了嗎?然後,就有人想出了折中之法。也就是票擬。】

【票擬就是內閣大學士們在小票上寫下意見,再將小票貼在奏疏之上,交給皇帝,以備決策以參考。這樣一來是不是大大方便了皇帝決策政務?】

嘶,秦始皇眼睛立刻亮了,這個法子好啊!簡直不要太好了!一眼瞥過一旁堆積如山的竹簡,秦始皇表示,大秦完全可以套用!

劉邦眼睛也亮了,“行啊,這老朱家的人腦子挺活絡,會給自己省麻煩。”

收獲呂雉一記警醒的目光,無非提醒他悠著點,再懶也彆讓人知道是吧。

咳咳咳,劉邦回了呂雉一記放心,他有數的眼神。

“陛下可效仿此法。”蕭何出列,立刻覺得這事完全可以學習,如此一來就能夠迅速處理朝事。

“好,好。”劉邦樂意之極。

其他各朝也覺得這個法子相當好,能省了皇帝們不少事,必須肯定。

【宣德帝駕崩,叫門天子繼位,彼時才九歲的叫門天子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位大學士與張太皇太後共輔新君。因太皇太後張氏遵祖宗家法,後妃不得乾政。命凡事交內閣議決進呈然後施行。這樣一來,三楊在太皇太後張氏的支持下,成為了當時大明皇朝的實際決策者。自此,票擬成為內閣的專職。與之伴生的還有批紅。什麼是批紅呢?】

【批紅即是皇帝對票擬的批示,也就是皇帝認不認可票擬的內容,是許或是不許。與之而來,另一個機構也隨之誕生,那就是司禮監。明朝時,基本上批紅由司禮監代之,而擔任司禮監官的都是宦官。】

不意外,一個個皇帝們都傻了眼,宦官,宦官啊,這,這不是自己把大權交給宦官嗎?

朱元璋拍案而起喝道:“他們怎麼敢!”

他們指的是誰,無非是一群不孝子孫唄!

想朱元璋挖空心思,用儘辦法就為了不讓宦官乾政,結果怎麼著?他的兒孫們竟然還弄出一個司禮監來。

這一刻,朱元璋終於明白,為什麼沈悠早前說過,終大明一朝,宦官專權從未停止。不是沒有辦法停止,分明是那怠政的皇帝為了控製朝廷,一次又一次給予宦官們權利,讓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站在朝堂之上,指點江山!

朱元璋氣得要死,偏偏那些個不孝兒孫不在跟前。

不對,天幕說過,開啟宦官專權之始的人是誰來著?他本來不許宦官們識字的,是誰讓宦官識字來的?

朱元璋視線落在朱棣身上,千錯萬錯都是朱棣的錯!來,先打上一頓。

插入書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