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三呼渡河(1 / 2)

【靖康元年十月,金兵團攻北方門戶真定,真定城陷落後,金兵繼續分兵南下,分譴數千騎兵進攻磁州,宗澤披甲上陣,親登城門指揮戰鬥,命士兵以神臂弩射之,待金兵攻勢敗下,立刻打開城門,乘勢縱兵追擊,斬敵數百。這是宋金交戰以來,第一次擊敗金兵,證明了金兵絕非不可戰勝,極大鼓舞一眾宋軍的鬥誌。】

【此後,麵對要往金營去的趙構,宗澤好言勸下,而麵對趙構準備跑路,汪伯彥的算計,宗澤豈不明白,但對宗澤而言,如何擊潰金軍更為重要。趙構要跑,他便跑吧。宗澤必須要守住大宋。】

【而這個時候,金軍已經第二次圍住開封,宗澤認為應該立刻會兵李固渡,然而其他人並不同意,宗澤無法,獨自領兵趕赴李固渡,果不其然遇上金兵,宗澤當即命秦光弼、張德進行夾擊,大敗金兵。金人改後,留兵分彆屯守,宗澤可不會放過機會,著強兵悍將乘夜襲金營,攻破三十餘寨。】

【宗澤是一心要勤王救駕,但對於當時的趙構而言卻是令他不喜的,趙構對於父兄被捉的事,要說他此時沒有一點坐上皇位的心思,豈有他作為南宋開國皇帝的結果?汪伯彥作為一個懂得趙構心思的人,立刻趁機思慮該如何一步一步的將宗澤排除在外。】

【靖康二年,宗澤至開德,與金軍十三戰皆勝,可惜宗澤與其他各路兵馬去信,請他們合兵援京,卻無人理會,迫使宗澤隻能孤軍深入。縱然如此,與金軍交戰,宗澤有勇有謀,每與金軍交手,提前預防,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大敗金軍。】

【宗澤領兵抵達衛南時,審時奪勢,明了自己的軍隊人少,跟金軍正麵交戰,必然不是對手,當即兵行險招,決定深入敵營。此舉極險,很快金軍反應過來,將宗澤一行兵馬前路攔截,麵對此情此景,宗澤絲毫不怯,告與眾將士們,戰是一死,不戰也是一死。何不從死求生,與金軍血戰一場!】

【一眾將士但見國破家亡,不敵的後果是死,皆願拚死一戰,無一不以一當百,斬殺金兵數千,金兵大敗,退卻幾十裡。不過,宗澤雖然贏了一場,卻沒有繼續安紮於敵後,自知兵力懸殊,自當見好就收,因此,連夜帶兵撤離。自此金軍聞宗澤之名而生怯。】

【比起宗澤孤軍深入,咱們彆忘了趙構,此時的趙構跑了,他往哪兒跑的呢?趙構先到的東平,麵對勤王之軍,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宗澤,類汪伯彥之小人眾多。故而,打著勤軍之名,他們是一步一步的謀劃著把趙

構推上皇位。】

【趙構退到濟州,此時各路義軍和宋軍陸續前來投奔,由趙構直接統率的兵馬就有八萬人之多,然而最該前往救人的趙構手握兵馬而選擇退去,沿長江之南而逃,直到軍隊反對,才逼得趙構不得不暫時駐防山東境內。】

【其實我不明白的是,看趙構的表現難道還不明白嗎?他就不是一個心懷天下,心存百姓的人,把這個人推上皇位,宋徽宗和宋欽宗為帝後大宋所承擔的後果難道還不夠深刻嗎?要說“靖康之恥”直接造成的人是他們兩個,十萬百姓被擄北上,難道就沒有趙構見死不救的責任?】

【宗澤屢次去信趙構,讓他以大元帥府的名義渡過黃河,控扼金人退路,完全可以截回二帝,救回那十萬萬百姓。趙構呢?他聽了嗎?一個一心隻想上位,為保住自己的位置,棄父兄家國百姓於不顧之人,有什麼資格為皇?於國家生死存亡之際,難道不應該是誰能領他們奪回城池,救回百姓,安定天下,才有資格成為皇帝嗎?大宋亡,不僅因為他們的君,更因為他們的臣。】

隨著沈悠鏗鏘有力的一番話落下,正被勸進的趙構看著周圍的人望向他的眼神透著審視,他那伸手扶人的動作,就那麼僵住了。

“天幕說得對,康王本為陛下委以重任,救駕而來,今不思勤王,卻是一退再退,手握重兵卻隻想著爭權謀利,豈能為帝?我等忠於大宋,然大宋子弟,誰若能救回二帝,以及落於金人手中的十萬百姓,才可為皇。否則,我等必如天幕所說,步東京的後塵。這是我們請立新君的目的嗎?"

“自然不是,我們要再立新君,是為了讓新君領著我們奪回國土,救回百姓。康王不妨給我們一句準話,我等前來勤王,至今兵馬不出,但問康王,我們還要戰否?"

對嘍,本來就對趙構一直不吱聲,而且一路逃的舉動十分不滿的人,在沈悠道破關鍵後,再也忍不住追問,必須得要一句準話。

他們並非都是心無家國隻有私利兵。宋亡,不該亡在他們這些當臣子的手裡。他們須得爭一爭!趙構敢說一個不字嗎?他但凡敢道一個不字,迎接他的將是眾人唾棄!

可是,要戰,怎麼戰?他想戰嗎?他要是想戰,就不會等到現在了。

“康王莫要忘了,太/祖的血脈還在,大好的江山至此敗落,趙家子孫,誰能帶領天下人大敗金軍,奪回故土,救回百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