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的嶽將軍北伐算是有成,但也正是因為有成,有人就要不開心了,比如趙構!畢竟,他一個舍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金軍南下時更是跑得比他祖宗趙光義還要快的人,沒有對比也就算了,有了對比,嶽將軍努力收回失地,他努力舍棄城池,拋棄百姓,這不是顯得他很是無能嗎?】
【再加上,想想老趙家是怎麼得的天下的?黃袍加身!趙構不擔心嶽將軍也會是第二個趙匡胤?此
時的趙構對於前線傳來的捷報並沒有多少歡喜,然,嶽將軍卻未曾察覺,已然準備第三次北伐。】
【但這第三次北伐說來還是對方先送上門的。在嶽將軍第二次北伐中吃了虧的人,偽齊劉豫為之震驚,因而在紹興六年九月,劉豫號稱七十萬兵馬進軍淮西。趙構得報,認為劉光世、張浚不足以守住江淮防線,立刻調嶽家軍沿江東下。】
【彼時目疾未愈的嶽將軍得到詔書,立刻收拾趕到九江。不過,此時的淮西戰事已經結束。但隨著守軍調動,劉豫認為這是可乘之機,於十月底再次發兵,同時,金軍也向襄漢等地發動進攻。隻是,嶽將軍英勇善戰,他的部下亦然,敵人來勢洶洶又如何,各地守軍有條不紊的退敵,嶽將軍準備
第三次北伐,大軍到達各地時,敵我雙方交手多次,敵軍敗退,隨著嶽將軍大軍抵達,更是大敗敵軍,以令商州等地轉危為安。】
【前線連連大捷,嶽將軍並不知道,他所麵臨的危險並不在前方,而在後方。昭興七年,趙構召嶽將軍入朝,期間君臣相和,也算和諧,趙構歡喜之下,要將劉光世所部的五萬兵馬歸於嶽將軍。嶽將軍聞之自是大喜,然而卻在張浚和已經升為樞密使的秦檜阻止下改了主意,不願意再將劉光世的部隊撥給嶽將軍。】
【皇帝反複,這不是老趙家的傳統嗎?可是嶽將軍何嘗不是犯了大忌,張浚於此時上來諷刺嶽將軍,嶽將軍怒而上疏乞罷軍職,甚至不等批示就回鄉為母守陵。但凡沒有趙構的反複在前,嶽將軍一番作為也就不會那麼讓趙構心生不悅。可是,卡在趙構收回成命的時候,趙構能不想,嶽將軍這是覺得自己功高而無我這個君王了嗎?】
【皇帝這種生物,本就不是那講理的人。但凡他要是講理,世間也就少了無數的怨假錯案。更彆說,嶽將軍一番舉動似是率性而為,哪怕他用著回鄉為母守製的理由,想想趙構因何反悔,再想想張浚為何在這個時候出現,對嶽將軍一番諷刺,不就是想看到嶽將軍動怒?】
r />
【不久,淮西發生軍變,張浚因此引咎辭相,嶽將軍得到消息,立刻上書表示願意率軍進入淮甸,拱衛建康。但趙構隻讓嶽將軍在江州駐守。再有另一件事,讓趙構與嶽將軍的關係更壞了。金朝傳來消息,有意放歸欽宗太子趙諶,嶽將軍請趙構立養子趙瑗為太子,以示高宗正統。但,趙瑗可是趙匡胤的後代!】
【雖然金朝放出放來本就是為了讓南宋不痛快,但立趙匡胤的後代為太子,這是要將天下還給趙匡胤一脈?啊,對,還有一件事,趙構至今無子。早年他倒是有兒有女,卻已早夭。因此,趙構地位
再穩,無子承繼。果然,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趙構該自食其果了!】
正準備跑路的趙構,人都已經翻身上馬了,無子傳嗣代表什麼?那就是說,他所做的一切都白白便宜彆人!
可是,不跑,他能保住小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