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詩書的商鞅豈不知道,曆來主持變法者都是什麼樣的下場。正因如此,他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國君能讓鞅做好變法,鞅已然心滿意足。法,以身祭法,法便堅不可摧。來日的秦君需要鞅這條命,唯有如此,才能讓秦君順利繼位。"商鞅並沒有打算改主意,相反,他覺得那樣的結局是必然的,完全不需要去變。
"商君。"秦孝公想勸,商鞅抬手製止道: “國君,我們有同樣的想法,隻要秦國變強變好。"此言不虛,秦孝公就是為了讓秦國變強變好,這才向中原發了求賢令,也等來了眼前的商君。
【提起商鞅,就必須要說一說商鞅其人。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更是衛國貴族。自幼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和吳起影響很大。原本他是跟隨在魏國相國公叔痤身邊任中庶子。公叔痤在病重時向魏惠王舉薦商鞅,請魏惠王重任之。當然,也特意向魏惠王說明,他若不能重任商鞅,當殺之。】
【魏惠王,大好的魏國,就那麼在他手裡一步一步的給他敗了。公叔痤所言,魏惠王隻以為他是病糊塗了,胡言亂語,既不用於商鞅,也不殺了商鞅。論起識人之能,魏惠王是連公叔痤的十分之一都沒有。偏他還自以為聰明,拿了全天下的人都當成傻子。此後多年裡,魏惠王怕是為不曾聽公叔痤的話追悔莫及。】
商鞅笑了,魏惠王,或許早年他作確實有報效魏國之心。跟隨在公叔痤身邊,看到魏惠王的行事,他便明白,那不是一位明君,他所追求的,絕不是魏惠王能夠給到他的。
魏惠王既不重用他,也不殺他,更是驗證商鞅的看法,也讓商鞅不再猶豫,頭也不回的離開魏國。
有些事,確實是時也,命也!
【公叔痤一死,正好這個時候秦孝公嬴渠梁繼位,觀秦國困境,秦孝公以一份求賢令名揚各國,商鞅不二話,立刻奔著秦國而去。但是,商鞅與秦孝公的碰麵,並不是一見如故。或許該說,商鞅與秦孝公的會麵,何嘗不是商鞅對秦孝公的試探。】
這事,秦孝公和商鞅那都是曆曆在目。君臣相知,如今他們一道為強秦而努力,過程,嗯,試探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君臣對視一眼,並不覺得當年的事有什麼問題。
沈悠已經繼續說起 【直奔秦國的商鞅,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得以見到了秦
孝公,可這第一次的會麵,商鞅以帝道說得秦孝公打磕睡,事後秦孝公通過景監直言商鞅狂妄無比,不可任用。真想問問那會兒的商君是何感想。嗯,也不對,畢竟商君既然大放厥詞,要的就是秦孝公不悅。】
商鞅點了點頭,那必須是,好東西怎麼能一開始就亮出來,須得先讓對方知道壞東西才能拿出好東西,也就能一拍即合是吧!
【可是,也不知商鞅是怎麼遊說的景監,五日後,景監再次請秦孝公見一見商君,這回商君給秦孝公說起王道之術,不意外,秦孝公要的可不是這些所謂的說道,他要的是實用的法子。又一次通過景監,秦孝公斥責於商鞅。】
【你們以為這就完了?才不呢。第三回,再見秦孝公的商鞅大論霸道之術,秦孝公這回不罵人了,他認同,卻並不認為適用於此時的秦國。三回碰麵,商君豈能不明白秦孝公要的是什麼。最後商
君與秦孝公會麵,大談富國強民之道,這回秦孝公算是得以賢臣,喜不自勝,如獲至寶。】
【想要富國強民,須得變法,可是各國的變法如何,秦孝公並非一無所知,首先秦孝公便擔心引起國人議論,因而召君臣共議。秦國的舊貴族們以甘龍、杜摯為代表,反對改革變法,言道: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