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入秦國後,始皇那是如獲至寶,韓非結巴這個事,在始皇眼裡完全不是問題,韓非不怎麼擅長說話,他可以寫字,始皇和韓非的溝通是沒有阻礙的。不過,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韓國來的人,韓非就算和始皇溝通無礙,並不代表秦國裡的人都認為韓非沒有問題。】
【再說了,為王者身邊就不可能隻有一個人,都沒有忘記之前提到的李斯其人。這一位雖然和韓非師出同門,如今又都在始皇手下效力,李斯所求和韓非所求卻是不相同的。該說不說,韓非既為貴族出身,自有貴族的傲氣,並不屑於爭權奪利。旁人,可就做不到這般灑脫了,比如李斯。】
【李斯生年不知,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於天下爭利之勢,他也不能幸免也生出爭逐之心,所以辭去小吏之職,拜師荀子。出師後權衡利弊之下,選擇入秦。初為呂不韋的舍人。秦始皇帝十年,因呂不韋集聚門客眾多之故,加之鄭國以修渠疲秦之策暴露,秦始皇下逐客令,意將六國的食客逐出秦國境內。】
??剛剛秦始皇做的事在秦君和秦王們的耳朵裡都是極為不錯的,但這事做得就不太好。逐六國的食客,這事怎麼能那麼乾?絕對不能。
【鄭國渠,那是韓國水利工程師針對秦國關中平原土地貧瘠,降雨量稀少,糧食產量不高提出所提出的修渠方案。現在我們都知道的天府之國,多虧了鄭國渠的修成。但是修成這條渠所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是不可估量的。從秦王政元年開始,至今鄭國渠修了一半,終於有人發現這是韓國有意拖住秦一統六國用的計策。因此,不少秦國大臣上折,請逐六國食客。李斯上書力諫客不可逐,為始皇采納。鄭國渠繼續得以修建,從此,關中之地得以灌溉,糧食產量大增。】
【之後,李斯為始皇再出主意,以為秦欲並六國,先攻韓國再逐一消滅其他諸侯國,如此,大業可成。此後,始皇聽取李斯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如此一來,李斯也就得到了始皇的重用,李斯為長史。】
好吧,對於李斯能勸住秦始皇,沒讓秦始皇犯下大錯,秦君和秦王們都鬆了一口氣,可真是太好了!
果然,他們老秦家的人為了老秦家的大業,都是聽得進人勸的人。這個李斯也算不錯,可用。
【李斯勸始皇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很快收到效果,始皇封其為客卿。一切都向好的情況發展,偏在這個時候,李斯提議
始皇第一個要滅的韓國,卻因為韓非的到來,看似要為之暫停了。】
不,不行,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不應該因為任何事情而有所遲疑。韓非是什麼,對,那確實算是一個人才,但再好的人才,也不能阻擋秦國一統天下的腳步!
這一刻,秦君和秦王們都想通過意念讓秦始皇知道,他絕不能因為一個韓非放棄自己的夢想,也放棄秦國曆代先君的努力。
秦始皇挑了挑眉,這時候將視線落在被點名,而且現在作為大秦丞相的李斯身上, “當初韓非出現時,你是怎麼樣的心情還記得嗎?"
李斯在聽到天幕說起韓非時,眼中閃過一絲慌亂,再聽到秦始皇一問,李斯道: “臣記得的。”
人在看到比自己強大,比自己更有能力,甚至比自己更年輕的人時,難免都會生出妒忌,怨恨之心。李斯當初那時候的想法,如今再提及,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隻有李斯知道,他並不希望聽到關於韓非的任何事,尤其不要憶起那份心情。
無奈問及他的人是秦始皇,是他所忠於的君王,古往今來的第一個皇帝,他的任何心思都逃不過他的雙眼,也讓他不敢在秦始皇麵前說半句假話。
本以為秦始皇會繼續追問他是何種心情,不想秦始皇卻不作聲了,李斯的心再次被提了起來!不問,有時候比問出來更讓人心下不安。
【出師之後再見韓非,李斯想是在意料之中的。在師門時,他們或許都曾經告訴過對方,他們畢生所願是什麼,而權衡之後選擇秦國的李斯,應該比誰都更清楚,以韓非之才,他並沒有過多的選擇。終會因為才名而被迫來到秦國。可是,這樣一個被迫的人,身後背負的是一個國家,他會願意一生被迫侍奉於始皇這個秦王嗎?】
【很快李斯和姚賈上告始皇,言外之意是韓非是韓國送往秦國的奸細,這樣一個人,尤其是人才,不能為己所用,把他留在秦國,留在一國之君的王上身上,對大秦必是災難。】
【唉,鹹陽宮的一把火,把秦朝及之前的相關史料燒得一乾二淨。致使對於秦朝,我們隻能通過後人所寫的史書,甚至和陸續考古發現得到的陪葬資料,一點點的探索和了解秦朝究竟是不是口口相傳的那樣,是一個橫征暴斂的時代?秦始皇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暴君?想到始皇陛下的兵馬俑,難免覺得,或許始皇的陵墓中也會有相關的書籍記載呢?像始皇這樣有雄才偉略又高瞻遠矚
的人,未必不會為我們後世留下些火種。】
沈悠暢想著,各朝代的人覺得,沈悠真是太想當然了。不過,咦,不對啊,此事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