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後的頡利,這回也就不再猶豫。雙方達成共識,並約定三日後依然在這渭水之上,斬白馬而盟。從此以後,兩族交好,永不再犯。三日後,李世民給頡利送上了金銀財帛,頡利送唐馬三千匹,羊一萬頭,李世民不接受,隻要頡利歸還擄掠的國人。】
誰都能感受到李世民的無奈,但就這時候大唐的局勢,誰又能說李世民做得不對?
但凡他們這些人換了誰來,又能做得比李世民更好?
"元吉,若突厥大軍進犯,你待如何?"李世民拳頭緊握,不難看出他的隱忍和不喜。可是,那樣的情況下,不管是誰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的。大唐打不起,不能打!
李元吉被問個正著,怒目相對,他能不知道李世民是故意的?
“怎麼?突厥大軍進犯你能退突厥大軍?若是,我必對你俯首稱臣。”李世民並沒有理會李元吉的控訴,不錯,他就是仗著自己有本事,他敢大聲說話,難道他不配?
“我,我,我……”李元吉臉色漲紅,他想指責李世民,然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比起指責,難道不是能夠力挽狂瀾更重要?天幕說了李世民有,他有嗎?
"大哥,你呢,你自問你可以嗎?"李世民沒有再繼續為難李元吉,卻也問起一旁的李建成。
“突厥虎視眈眈,絕不會放過任何機會。父親在位,他們也從未安分過,改朝換代,這對他們而言就是天賜良機,他們必會興兵南下。彼時,大哥,你想好如何應對了嗎?”李世民語氣溫和,可這話中的內容,無一不在無聲的譴責著李建成,他縱然是太子又如何,他有本事當好這個太子,護好這個天下嗎?
李世民問出這些問題就隻是想告訴他們,他們做不到的事,他李世民可以做到,而且做得很好,很好!
【聽到這裡,有人會說,李世民不是也議和送錢了嗎?怎麼我把大宋罵得啥都不是,對李世民這一番求和之舉卻很是讚許。首先,大唐此時是內憂外患。天下苦隋久矣,連年征戰,天災人禍不斷,致使民不聊生,大唐不是不能跟突厥死戰一場,代價是兩敗俱傷,更會讓大唐的百姓不堪重負,從而讓剛剛太平的天下再起紛亂。這樣的仗該打嗎?】
【其次就是態度。渭水之盟,議和送錢,哪怕是為了大唐換取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唐太/宗依然視為生平
的奇恥大辱,無時無刻唐太/宗不在提醒自己,一定要一雪前恥。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做到了。這兩點,大宋那些個皇帝有這樣的態度和本事嗎?】
確實,為了一時的太平可以彎下腰,但絕不能失了尊嚴,至少在李世民這兒,他讓百姓失去的,大唐失去的,他會親自討回來。
秦始皇可以體會到李世民內心的無奈,自李世民領兵以來,從來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約和什麼的,這是有生以來第一回。習慣用刀劍蕩平天下的人,為了百姓,他不得不彎下了腰,隻為爭取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這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事。
漢武帝不能避免想起了自家祖宗,曆代皇帝,他們不就是通過一次一次的求和,為大漢爭取得來休養生息的機會嗎?到他這裡,滅匈奴是他此生所願,也是祖宗們為他爭取而來的機會。約和,達成同盟,都不行。必須得打得匈奴有生之年再不敢犯大漢邊境,傷大漢百姓才算一雪前恥。如同李世民一般。
【既視為奇恥大辱,李世民自那以後開始訓練士兵,親自教他們騎射,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訓練出一支強悍的兵馬,踏平東/突厥。於貞觀三年,李世民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此刻,李世民才覺得自己一雪前恥。】
三年,才三年的時間,從受東/突厥威脅不得不送錢保平安,到一舉滅了東/突厥,誰人聽著不得
讚一聲666,乾得漂亮呢!
秦始皇再一次酸了,這李世民要是他的兒子該有多好,也就唐高祖那樣的人才會覺得有那麼能乾的兒子不好!老想著如何盤算怎麼讓李世民手裡權利更少一點。
天底下還有比後繼有人更讓人高興的事?但凡要是他有那麼一個兒子,他一準給他兒子撐腰。要這天下也好,喜歡征戰沙場也罷,都由著他!
“這大唐,真是讓人羨慕。”秦始皇道出這話,一乾臣子哪個不認同無比的點頭。可不是嗎?本以為宋朝明朝的文臣武將夠多的了,結果怎麼著,唐朝就連這皇帝都是傳奇,能征善戰自不必說了,看看這骨氣,那是遠甩多少人。
劉邦聽著李世民用了幾年的時間竟然滅了東/突厥,咂咂舌道: “或許我們計劃幾年也未必不能滅了/匈奴!咱們人也不少。"
這讓蕭何如何接話,說劉邦說對了一半?那另一半不對的是什麼呢?就是現在想對匈奴動手,也不是就不能打嬴,但能用的人劉邦不敢用不是嗎?
呂雉於此時接過話道:“陛下所言甚是,旁人能做到的事我們同樣也會做到。隻是天下久經戰亂,還是以安民為主。匈奴,陛下有的是時間收拾他們。"
劉邦望向呂雉,哪怕這些年來他有了彆的女人,但是他一直都清楚,呂雉是懂他心思的人,而且在很多事情上他們的利益一致。尤其是對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