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犯者。大唐的疆域,到唐高宗時達到鼎盛,東臨於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遠勝於漢宣帝時期。】
【不僅如此,李世民的貞觀時是真正做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時期。登基之後的李世民當即讓人修訂武德律,製定貞觀律。後來長孫無忌又組織十九位大臣與法律專家為唐律作注,這就是《唐律疏議》。《唐律疏議》對後來的封建法律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律中可以注意到,前麵除了總則這一類的,以及關於皇宮皇帝這一類的規定外,首先是職製律。這些條文所約束的都是當官,也就是說,在唐太/宗時期,法律首先管的是官吏,其次才是百姓。】
嘶!好些人都倒抽了一口冷氣,這李世民也太神奇了吧!法律管的是官?管的是他這個皇帝?那管的難道不應該是百姓?
【不要懷疑,唐/太宗一再強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哪怕是唐太/宗自己也是以身作則,帶頭守法,他曾說過, "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在保下犯法的黨仁弘時,為自己徇私而向上天告罪。被群臣攔下,又下罪己詔。在唐太/宗的心裡,他舍不得黨仁弘死,但他也知道,國法不容於私。而他徇私一回,自當向天告罪,由他一人承擔後果。】
【皇帝的以身作則,讓貞觀時期執法鐵麵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慎之又慎。李世民認為,人死不能再活,因此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為了避免枉殺,李世民將最終的死刑權收回中央,死刑終審牢牢在中央把控,為的就是避免錯殺,枉殺。在李世民的一番經營之下,貞觀年間,法製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人才29個。】
哎喲,聽著這個數字,手裡未必沒有誅批準備勾紅殺人的皇帝們,看著上麵的數字,那是真的相當的覺得紮心。這法律人人平等反而該處死的人沒有那麼多了?
果然隻是因為李世民提倡法律人人平等而已?
秦始皇瞄了一眼旁邊的奏折,這上頭好像要斬首的人不少。
【不僅如此,李世民和大唐死囚們還有一個故事最為後世津津樂道。卻是貞觀六年的事。當時的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突然多了那麼多的人,李世民納悶是何緣故,於是親自前去看望這些囚犯,然後跟人聊著聊著,腦子一熱,李世民即要放他們歸
家一年,和親人團聚之後再歸來行刑。】
【死囚們自是歡喜雀躍,可是這二百九十人要是一去不複返怎麼辦?李世民當時脫口而出的話,也斷然不能出爾反爾,至於過程怎麼樣,懂的都懂,結果算是還好。一年之後,這些死囚一個不落的回來。】
【故事如果到這兒,這就是一件極好的事,證明了大唐的環境很好,也讓人看到太/宗的仁德。我要說的是之後的事。也是引起諸多爭議的事。唐太/宗看到這些死囚如約回來之後,一高興竟然免了他們的死罪。大唐量刑是慎之又慎的,也就是說,這些死囚是唐太/宗自己都認為該處以死刑的人。】
【可是,因為這些死囚守信,唐太/宗竟然就放過他們,饒他們不死。嗯,這是置律法於何地?和之前李世民所提倡的依法處置是不是有了衝突?守信可讚沒有錯,但並不能因此抹去他們犯下的罪行。就這事,比起李世民為饒恕黨仁弘跪天請罪,下罪己詔,更讓李世民為後世非議,不認同。】
!!!好吧,果然人無完人,秦始皇本以為類似黨仁弘的事隻有那麼一回,沒有想到這釋放死囚的事李世民也乾了?
貞觀時的李世民一聽,有些尷尬,這個事,這個事。
【不錯,李世民不是完人,他的所有表現都在告訴世人,他也隻是一個普通人,會犯錯,也能做到知錯而改。但這放死囚一事,皆讚他的仁義,仁義也不可無度是吧。對這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不過想來大唐的臣子們對這類事也是極不認同的。所以當侯君集謀反,李世民還想按黨仁弘的辦法保住侯君集的命,大唐朝內的臣子是死活不同意。謀反,那是十惡之大罪,怎麼能再饒恕?最多,給侯君集留個後。算是大唐一乾臣子唯一的退步。】
???謀反的臣子李世民還要求情,這,該怎麼評價的好?
反正一個個聽下來的人都有些傻了眼,說李世民傻,李世民可能傻嗎?這可是乾了他哥他弟,逼得他爹退位的主兒。
他竟然不怕彆人謀反奪他的位?還給謀反的臣子求情。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哪怕都是皇帝,那也覺得自己的腦子和李世民的腦子似乎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畢竟,誰要是敢謀反,他們定是要誅其九族,可李世民……
嘶,一乾皇帝很是想跟李世民溝通溝通,問問他當時給人
求情時是個什麼心情,或許,他們可以借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