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先下手為強(1 / 2)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已然征討高句麗無功而返,而今李世民又欲再征高句麗,房玄齡聞之憂心不止,他更知這是李世民含怒意決,對於朝中大臣進諫,皆不能入耳。值於此時,房玄齡帶病抗表過諫,請求李世民以天下蒼生為重,停止討伐高句麗。】

【看到這樣的奏表,想到房玄齡的身體,李世民豈不感動,與房玄齡的兒媳,自家的女兒高陽公主說: “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是啊,人之將死,所憂不是身後之事,而是整個國家,可見房玄齡此人是何等忠君報國。】

【李世民對這樣的人,心懷感激之餘,又怎麼會不想方設法讓他走得安心。房玄齡臨終在即,李世民親自到他的病床之前,握住他的手,且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三子房遺則為中散大夫。隻為讓房玄齡知道,他的兒子都有好前程,他可以放心。】

【房玄齡豈不知李世民這片心意,萬分感激涕零,再想為他的陛下再儘一分力,終是爭不過命。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齡與世長長辭,終年七十歲。李世民傷心不已,廢朝三日,追贈其為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高宗時詔配享太/宗廟廷。房玄齡這一生,生前官居宰輔二十餘年,在貞觀十七年以畫像入淩煙閣,為後人所趨之若騖,再加上陪葬昭陵,後又得高宗入享太廟,這等尊榮,自古以來有多少文臣能夠得到。他是真正得到了生榮死哀。】

【後世但凡論起唐代宰相,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 “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聽聽關於房玄齡的種種,誰人不感觸頗多。

秦始皇想的是,這樣的人才,怎麼彆人有,他就沒有呢?他一直最信任的李斯都在他身死之後,糊塗得和趙高一起矯詔,為此將大秦的江山推入深淵,最後,他還自己把自己坑死。不比不知道,一比秦始皇就越發心塞了,怨念無比於自己怎麼就不能得一個像房玄齡那樣的人。

得到這樣的人才,他絕對不會比李世民待他少一點信任,也必會對他委以重任。

劉邦感歎道: "這樣一個懂進退的人,極是難得。"

這回劉邦沒再硬讓蕭何進來陪他看,不過,呂雉依然在他的身側。

"蕭丞相難道不懂進退?天幕說過,蕭何與那房玄齡一般無二。想必,在後世人的心中,陛下也會與這李世民一般無二。”呂雉必須得會說好聽的話,知道該怎麼樣才能讓劉

邦心情愉悅。

“那可不一定。”劉邦側過頭,絲毫不覺得自己和李世民是一類人。

“蕭何比這房玄齡自然是不差的,那麼多年來,我們能和項羽打到最後,屢敗屢在,不就是因為蕭何在後方招兵買馬,供應糧草,打散了人沒有關係,再聚就是。沒有蕭何,斷不會有我能得天下。我對蕭何,哪怕我們相交多年,我也知他忠心,卻並非全然沒有防備。”待彆人,劉邦不會說真話,對呂雉,不管怎麼樣,劉邦確定他們是同一條船上的人,對蕭何的防備,他無須瞞著呂雉。

呂雉並不認為這是什麼問題,輕描淡寫的道: “那李世民未必見得就不曾防備。”

劉邦餘光掃過呂雉一眼,顯得輕鬆的道: “說的是,誰又敢說李世民心裡沒有防備過他的這些臣子。"

劉徹並沒有特彆的感覺,人才是人才,合用則用,不合用換了就是,何必想得太多。

楊堅的感觸就頗深,但聽房玄齡的點滴便可知,此人天生就是宰輔之才,李世民當真是好福氣,能得這樣的人才不遠萬裡投奔,真真是讓人羨慕不矣。

這樣的人才,何不先而收為己用?

楊堅想起天幕所說房玄齡的出身,麻利的準備派人去請。

可是,房玄齡此刻正在收拾包袱跑路,其父頗是不解的問, “陛下但知你是宰輔之材,必然對你委以重任,你這是何故?"

聽著天幕說完他的點滴馬上就要跑的房玄齡,如何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房玄齡提醒父親道: “父親莫不是忘了我早年同您說過的話?隋帝無功德,但誑惑黔黎,不為後嗣長計,混諸嫡庶,使相傾奪,儲後藩枝,競崇淫侈,終當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本,其亡可翹足而待。"

房父趕緊道: "今得天幕示之,未必不能改!"

“如何改?隋朝中無能臣乾將也?天幕亦道,隋曆二世而亡,足見隋帝諸子不過如此而已。一但我被征入朝內,怕隻怕性命難保。”房玄齡哪能留下,必須得跑,進了隋廷,他要是不儘心儘力,楊堅會如何,他敢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