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國戚(2 / 2)

【選項已掛,歡迎大家投票。我們還是回到正題。長孫無忌出身於鮮卑貴族河南長孫氏,世為北朝重臣,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可惜幼年喪父,與母親高氏、妹妹長孫氏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幸得舅舅高士廉撫養教導成人。】

【長孫無忌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關係甚好。高士廉見李世民才華出眾,便將外甥女長孫氏嫁其為妻。隋末時,李家自晉陽起兵反隋,攻入關中,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長孫無忌既與李家交好,早先

便投入唐朝,追隨在李世民身邊,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出謀劃策,累遷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

【後來,隨著李世民的權利越來越大,也就越發讓李建成不安,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陳明利害,一群人一起促成了玄武門之變。其實看看玄武門參與的這些人就可以知道,他們都是希望通過李世民得到好處的人,也就是利益既得者。玄武門之變,如同李淵登上皇位一樣,甚至就連隋朝的覆滅,都同樣有著類似的人在背後推動。畢竟改朝換代就能利益重新分配,才有可能讓他們得利,誰會舍得錯過?】

楊堅握緊了拳頭,這樣的方法不是在李世民那兒才有,多少王朝就是因為利益而起了衝突,最終導致滅亡的。

那樣的一些人,在楊堅這兒可以大致看作跟他一樣的人-世族。他楊氏本也是世族,作為曾經世族利益既得者,世族到底換了多少皇帝,楊堅不是沒有經曆過。到他這兒,就算他隋朝強大,也未必不能夠。

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他們世族能夠顛覆這個天下,能夠肆意改朝換代,因此這些人才會更加的瘋狂。這一切,不正是楊堅一直想要改變的嗎?

本來楊堅覺得,李淵能上位,李淵或許就是亡他大隋的人,還有李世民。隻要把他們都殺了,一切問題就能解決。但獨孤皇後提醒得沒有錯,問題出在哪裡,他果真一點都不知道?

殺了李淵,殺了李世民,果真能夠改變大隋覆滅?

楊堅不會感受不到,就現在自己到底麵臨多少暗湧。看看他的兒子楊廣,自打天幕把他是隋煬帝的事說出來後,楊廣都做了什麼。這樣一個兒子,要說他上位之後做事沒有任何問題,楊堅說得出來?

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們呐,他不想承認自己的兒子不過如此,絕比不過李淵,可是,他難道對自己的兒子們就很滿意?

恰恰相反,楊堅有很多的不滿,可偏偏他卻無力改變。楊廣敢在他活著的時候都謀反,可見這個兒子的膽子是有多大,甚至有多瘋狂。大隋的滅亡,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世族的問題。楊堅其實也在想,他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改變大隋的局麵。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隨著李世民登基為帝,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

【既為勳臣,又是國戚的長孫無忌深受李

世民禮遇,和房玄齡甚至是魏徵都不同的是,長孫無忌其實相對是站在李世民這一邊的,他牢牢的記著李世民是帝王,從不道李世民的過錯,或許更應該說,長孫無忌從不認為李世民有錯。聽到這兒,感覺長孫無忌怎麼樣?】

怎麼樣,劉邦是覺得長孫無忌這樣的臣子才像是一個臣子。如魏徵那樣的臣子,指著皇帝的鼻子罵,他是還能記得自己是什麼身份嗎?

“陛下覺得長孫無忌甚好?”呂雉聽到這兒,已然知道劉邦想什麼。

“不錯。類魏徵之人,用不著。他們是臣,我是君,應該都記著。”以臣的身份言君王之過,他們並沒有處在皇帝的位置上,如何能明白為君之難?天天被人罵,劉邦自問受不了!

【長孫無忌確實圓滑,也懂得進退,相對於魏徵來說,大多數的皇帝都喜歡這樣的臣子。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到有人上折提及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盛寵太過,李世民拿了這樣的折子直接遞到長孫無忌的麵前,以表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後也為之極力勸說。李世民無奈,隻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這樣一來,長孫無忌就開始遠離政治中心,一心修書,唐代八史他都曾參與修著,另外還有修法。《貞觀律》是中國古代律學的傑作,《唐律疏議》不僅奠定唐朝兩百年的律法根本,更是中國法製史上的立法典範,對後世立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是長孫無忌主持修訂的,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的本事。】

【不過,李世民對長孫無忌是有著偏愛的,要知道他那二鳳的小名就是因為他作了一篇《威鳳賦》,這賦就是李世民特意為長孫無忌所寫,內容就是追思自己創業之艱與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威鳳賦》作於貞觀七年,李世民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上表推辭,被駁回後又通過高士廉再次提出請求,認為以外戚擔任三公,會招致“聖主私親”的非議。李世民仍舊不許,表示授官本就該以才德為標準,怎麼能因為長孫無忌是他的大舅子就不用人了呢?】

【長孫無忌又親自上表辭讓,李世民批複道: “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有你的輔佐,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乾、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隨之作下《威鳳賦》相賜。】

不得不說,李世民

用人真是讓人心向往之!

好羨慕貞觀一朝的臣子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