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管是誰,聽到狡兔死,走狗烹什麼的,都不由擰緊了眉頭,這字麵上的意思聽得就讓人不是很好。
劉邦又一次和呂雉對視,“看來這是要說到殺功臣了,咱們現在的處境可不好。皇後想好應對之法了?"
“那得看,他們會不會為了天幕的話叛漢。若是,陛下不是也可以名正言順的解決他們?誠然,論行軍打仗,韓信無人能及,但打仗打的從來不僅僅是前線。”呂雉知道最要命的事開始了,異姓王,劉邦為了安撫功臣必須要封這些王,然而為了天下安定,劉邦也必須想方設法解決這些異姓王。
在皇帝的頭上懸著一把刀,沒有哪一個皇帝可以接受。
劉邦可以忍一時,到他現在作為皇帝,他就不可能再忍下去,更不會選擇容忍那些諸侯王隨時危及他的天下,甚至讓天下陷入不安。
【呂雉自楚歸漢,天下很快大定,然劉邦為安功臣們,尤其是從前被項羽所封的各路藩王,不得不封了七位異姓王,他們分彆是齊王,後改楚王的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後燕王盧綰是在平定燕王臧荼才封的,因此西漢初的異姓王隻道七位。】
西漢,這就讓人想起這前沈悠提過的東漢了,竟然真分東西,這,怎麼回事?
秦始皇聽到異姓王什麼的,冷哼一聲,分封之製不可取,否則下場隻能是像周朝一樣。後世的這些人,倒也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隻不過沒辦法,自己沒本事,便隻能分封了!
【其實說劉邦和呂雉屠戮功臣是有些過了的,基本上我們所知的劉邦殺的功臣,都是這些個異姓王。而且還是叛過項羽的這些王。咱就說,作為一個皇帝,底下的人有能力有實力隨時能把你取而代之,這是人能忍的?不安定的因素存在著,皇帝不想辦法解決,不尋思怎麼把天下都握在手裡,那就算不得一個合格的皇帝。】
【當然,對於被殺的功臣來說,他們原本就有兵有馬,想收他們的兵馬,再想讓他們乖乖聽話,哼,這是想把他們當成傻子一般對付?但事實而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諸侯國並立,中央調動不了他們,甚至他們可以自主的管理他們的諸侯國,是好事嗎?】
【彆的就不說了,春秋戰國是怎麼形成的?不就是因為諸侯並立,國與國之間爭鬥,爭地爭人,最後結仇,吞並,造就了戰爭數百年。這是好事?對,有人會說,
就算沒諸侯國,王朝中的爭鬥從來沒有間斷過。是的,就好像所謂的諸呂之亂,亂於上而不曾亂下。上層爭鬥並沒有波及於百姓。可是
戰爭一但發生,第一個波及的必須是百姓。】
【所以,統一是秦始皇確立的思想,在我們華夏紮根繁衍,到了劉邦這兒,哪怕隻是長成了一根小樹苗而已,劉邦也是要往小樹苗上澆灌水的。理所當然,看著一個個比他年輕的諸侯王們,尤其是韓信,劉邦如同芒刺在背。】
一說到統一的思想是他確立的,而且紮根繁衍,秦始皇必須要為之驕傲,他也應該為之驕傲對不對。
就像沈悠說的那樣,秦雖然曆二世而亡,但對後世的影響可是千秋萬代的,他這個秦始皇半點不假!
【是不是應該也細論一論韓信呢?還是等論西漢功臣們的時候再說。韓白衛霍這四位的份量,都知道的了。可以說,劉邦能夠順利東出,能夠打敗項羽,韓信厥功至偉。也正是因為如此,劉邦每每瞧著眼前的韓信,無不在反思,自己到底能不能對付得了韓信。】
【人性幾乎是一致的,對於未知的危險,總要想方設法解決。劉邦於漢高帝六年十月收到人上書控告韓信謀反。謀反,又是謀反呢,真假難辨,但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罪名。反不反的,不就是人一句話的事?就像長孫無忌,李世民不相信他反,他當然不會以謀反定罪,李治信了他謀反,他就隻能以謀反論處。】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皇帝掌握了生殺大權,就算底下的臣子再能乾,再有本事,那都沒有用。一但君強臣弱,終究是臣死。
劉盈那些個兒子死了,純屬呂家人給坑的。劉邦聽到這話,眼中流露出冷意,韓信,韓信……
對於韓信來說,他的心已然提了起來,此時此刻的他好奇無比,劉邦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手段解決他。
君臣名分,韓信不由捏緊了手,是不是他可以搶先一步?不,他有多少勝算?打下這個天下,他能夠治理得好嗎?韓信須得考慮的問題很多,每一個都讓韓信不得不為之遲疑。
【但是,想以謀反之罪處置韓信,劉邦手下的兵馬既不及於韓信的英勇,用兵劉邦也是不及於韓信,來硬的怎麼可能呢?因而,劉邦聽從陳平建議,假借巡幸雲夢澤之名抵達楚國邊境,在韓信見駕後當即將韓信扣下。不過,這回劉邦卻沒有借機殺了韓信,隻是奪去他的封地,
將他貶為淮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