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9 章 不敬(1 / 2)

大部分人都認同沈悠這句話。

政治聯姻的情況下動了真情,這是大忌。若能廝守一生也就算了,偏偏這位解憂公主三嫁,

【烏孫每易國王,因為大漢的緣故,上位的烏孫國王都會選擇娶解憂公主,這是政治的考量,因為大漢的強大,匈奴在西域橫行多年,可以說烏孫也是深受其害。早年他們沒有能力和匈奴抗衡也就罷了,隻能一退再退,大漢用自己的實力向烏孫證明,大漢能對抗匈奴,這麼樣的情況下烏孫既與大漢聯盟,聯姻就是最好證明他們是一路人的方式。】

【當然,解憂公主也用行動向烏孫證明,她的身後靠著大漢。漢昭帝末年,烏孫受到匈奴和車師的聯軍攻擊,解憂公主上書求大漢朝廷出兵救烏孫。適逢昭帝駕崩,漢廷沒有派遣援兵。漢宣帝繼位,經解憂公主及蚍彌翁歸靡分彆遣使,漢廷發兵十五萬騎,由五位將軍率領分道並出,並遣校尉常惠持節助烏孫作戰。】

【漢宣帝本始三年,匈奴單於親率數萬騎兵擊烏孫,虜烏孫老弱欲還,正遇天下大雪,人民、畜產凍死大半,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匈奴,每遇天災都往周邊搶掠,他們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無從選擇的認為隻有通過這樣的辦法挽救本國的危機,卻不思他們的作法何嘗不是在迫害其他各國的子民。實力強大時,沒有人是他們的對手,他們會安然無恙。反之,惹了眾怒的人一但露出大廈將傾之勢,各方必將蜂擁而至。丁零、烏桓、烏孫乘勢進攻匈奴,三國共殺匈奴數萬人,俘獲馬匹數萬,牛羊甚多。匈奴又因饑餓,人死十分之三,畜產十分之五。從此,匈奴勢力大衰。】

【一直視匈奴為大患的大漢,又派三千餘騎分三路攻入匈奴,生俘數千人而還。自此以後,匈奴急於與漢和親,當然,這以後的和親不同於漢初時,那是漢朝為取休養生息的機會,不得不送人和親。形勢已然倒轉。可對於和親的女子來說,不管是怎麼樣的和親,她們都遠嫁他鄉,終此一生再不能歸於故土。】

確實,和親的女子在漢不如匈奴時,生死未可知,縱然漢強,一但和親,她們永遠都不可能再回到漢朝。

誰人不思故土,誰人不想著再回家中,然而她們回不去。

朱元璋表示,哼,看看他,看看他,他有再大的錯,他主張不和親這一點值得稱讚的吧!

【匈奴勢弱,從此再也無法控製西域,大漢順勢取而代之。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長官都護負責管理西域事務,作為繼匈奴之後,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的烏孫,也尤其受到大漢的關注。也是在這一年,解憂公主的第二任丈夫翁歸靡逝世。】

【本來翁歸靡娶解憂公主後,其上書稱“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之子)為嗣,得令複尚漢公主,結婚重親,叛絕匈奴”。也就是說,他要以解憂公主之子貴靡為嗣,將來讓貴靡成為烏孫的國一,可翁歸靡死後,烏孫人卻沒有履行此約,而是改立擁有匈奴血統的泥靡,也就是解憂公主第一任丈夫的兒子為王。泥靡於《漢書》中稱狂王。如

此失信,大漢自是不與烏孫的聯盟由此中止。】

【中止聯盟意味著什麼?嫁入烏孫的解憂公主最是清楚不過,此時其實解憂公主大可上書請求歸漢,大漢未必不會答應。可是解憂公主並沒有。她牢記自己遠嫁烏孫的使命,為此,她按烏孫的收繼婚習俗改嫁狂王,並生下一子鴟靡。】

【大漢於此時已經不需要聯合烏孫共同對抗匈奴不錯,但是,有著匈奴血統的狂王天然的不喜大漢,甚至成為烏孫國王後,未必不會暗戳戳的謀劃著什麼,或許威脅大漢。加之狂王與解憂公主的感情不和。恰在此時,漢使魏和意及任昌為烏孫侍子而來到烏孫,解憂公主指出狂王不得人心。不得人心四個字算是暴露了烏孫眼下的情況,各方勢力紛爭,而解憂公主何嘗不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烏孫的國王。唯有如此,才真正能夠控製整個烏孫,不會成為大漢的威脅。】

【魏和意及任昌聽明白了,即在酒宴上刺殺狂王,可惜行刺失敗,狂王騎馬逃去,隨後派兒細沈瘦圍困赤穀城的魏和意、任昌及解憂公主。不能一擊即中,解憂公主自料到會遭遇什麼樣的報複。對於大軍圍困,她自也有應對之法。】

秦始皇有些意外,這解憂公主可以啊,倒是時刻記得自己是大漢的公主,處處為大漢著想。殺一個有著匈奴血統的國王,接下來就可以推自己的兒子上位,烏孫,那才是真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然這樣同樣也存在問題。一個殺他們烏孫首領的人,烏孫難道對這位解憂公主就十分信任?

大漢這時候在乾嘛?

有此疑問的何止是秦始皇,漢朝那些個皇帝們何嘗不是在問,大漢這時候在乾嘛?

遠嫁和親的公主出手解決烏孫最大的問題,為的何嘗不是大漢,總不能大漢的人連動都不動吧。

【數月後,西域都護鄭地發動諸國兵救解憂公主,狂王的士兵一看來的人不少,隻得撤兵。按理來說,娘家人來了,解憂公主就等於是有了底氣,好些事就算明麵上不能做,但能利於大漢,背地裡也不是不能做的對吧。無論如何,明麵上解憂公主和漢使行刺烏孫國王這個事,必須得給烏孫一個交代。否則烏孫上下必然不服於大漢,日後兩國再往來,隻怕要多生事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