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7 章 十八路諸侯(2 / 2)

【項羽呢?他沒有考慮到底江東之地適不適合作為國都,隻為遂了自己的心意,他是江東子弟,他就要回到江東。秦朝,秦王宮,都是他所憎恨欲毀滅的人,這輩子他都不可能在這裡紮根。如果項羽隻是不聽勸也就罷了,他偏還殺了那向他進言的人,對,沐猴而冠確實是罵人的話,因言而殺人,項羽就沒有考慮過世間人但聞他的做法,會有多少人因此對他失望?又有多少人為之心寒?】

【啊,對,他壓根不在意,他從來不認為人心重要,否則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自己好好的名聲揮霍得人心背離。項羽不管許多,眼看事情辦得差不多了,項羽分封諸侯了。項羽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為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巿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共十八個諸侯王。】

【十八路諸侯,瞧著好像挺不錯,但這樣的分封卻為項羽後麵的失敗埋下了伏筆。可以說十八路諸侯的分封方案中夾雜著許多項羽主觀感情的因素,方案公布後他自己也並沒有徹底實施的打算,處置中顯示出過多的主觀隨意性,自己破壞方案。一個人連自己製定的方案都做不到遵守,誰又還會把這些方案當回事?規則的存在,不僅是為了約束彆人,也是為約束自身。所謂以身作則,就是要起到榜樣的作用。】

【可歎項羽以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天下人都該聽他的,無論他做得對或者錯,不該有人置喙。項羽的操作在我們現在看來那叫雙標,而且相當的兒戲不講道義。比如,他分明不喜於楚懷王定下的“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畢竟第一個進入的人是劉邦。可是他又不敢明明白白的表露出來,反而把巴、蜀、漢中妄指為關中,封給劉邦,企圖偷梁換柱。然天下人誰傻了?一眼就看出其中的誑騙。這事項羽也沒有蠢到底,可能他還想弄個背鍋的,所以這事他不就去尋著當初定下約定的楚懷王熊心了。如果由楚懷王親自開口說出這事巴、蜀、漢中之地為關中,那他不就可以完全丟鍋了?】

【然而有些事史書上沒有記載,結果卻也表明了人的意願。被尊為義帝的熊心被貶徙去郴縣,不久熊心被殺害於途中。雖然熊心一開

() 始就是傀儡的存在,目的在於聚攏人心,他本身並沒有實權,但既然這個招牌豎起來了,總不好用完就扔。熊心之死,多指於項羽所為,觀項羽的行事,真有可能是他乾的。一言不合,不遂他意,項羽就能把人殺了,天下人對項羽難免越發失望。】

秦始皇聽到這兒沒能忍住了,他大秦竟然亡於一個莽夫的手裡?

所以胡亥到底是有多作死才能讓這樣的人殺入鹹陽城,把秦王宮都給燒了?

虧得胡亥已經被秦始皇處死,否則不定要怎麼被秦始皇對付。

劉邦搖搖頭道:“大好的局勢,都是項羽自己敗掉的,若沒有他自己作死,這天下沒有我的份兒。”

實話,劉邦既沒有項羽的出身,也沒有項羽的萬夫莫敵的勇氣,更沒有項羽眾將歸附的氣勢,無奈項羽就是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局勢作沒了。那些聞項羽之名而奔來的人,有多少都傷心難過的離開了?

【再說這分封諸侯本就是利益的分配,十八路諸侯分下來,不能說讓所有人都滿意,但必須也得大部分都滿意吧。偏項羽不是的,他喊著以軍功分配土地的口號,又把是否隨從入關作為衡量軍功的基本尺度。這點本就透著極度的不公平。仗打下來,怎麼可能人人都跟著一道入關中,難道各地打下的地盤不需要人看著,不必人守衛鞏固了?況且,這並不是他一開始就表明的規則,而是在分封時才定的,換成誰能服了?真想問問項羽到底怎麼想的?】

彆問,問就是項羽企圖向天下昭示他的強大,萬事萬物的規矩都由他來定,不服的來唄,乾!

【誰都不服,你要是能夠跟人好好的商量,封不成王,用彆的辦法補償也不是不可以,偏項羽定下後,根本不跟人商量,直接就拍板。獨斷專行,一言堂,說的就是項羽。不商不量就想自己把事兒給定了,更是極不公平的封賞,不滿的人肯定得鬨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不到三個月,陳餘與田榮串通聯絡,起兵反叛。這兩位,田榮是齊相,陳餘為趙將,他們未被封王,但他們自認在反秦鬥爭中有很大的功勞,因而對分封之事滿腹怨氣,陳餘曾對人說:“張耳與我功勞相當,現在張耳封王,我隻為侯,項羽太不公平!”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