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 章 王者師(1 / 2)

【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也正因為那番話,讓劉邦心悅誠服,真正將大軍儘付於他之手。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所以,真不怪他看不上樊噲之流。】

【作為軍事理論家,他和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可惜兵法三篇已然失傳,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入武廟十哲的原因。正是因為韓信的出色,讓後世人很是怨恨劉邦,讓韓信去給他打匈奴多好,他就不用對匈奴納貢,用不著和親了不是?】

【但很明顯,劉邦是不願意的。韓信越有本事,他就越沒有信心拿捏得住韓信。唉,死結了都。再惋惜,韓信的故事也就講到這兒了,接下來我們必須得繼續講漢初三傑的另外兩個,先講留侯張良吧。張良和韓信一樣,都屬於武廟十哲之列的人。蕭何先放一放。】

沈悠揭開猜謎底,接下來她要講的是誰。

聽著韓信的結局,多少人為之唏噓,沈悠結尾待要細說起留侯張良,尚未從韓信最終結局緩過來的張良驟然被點名,明顯一愣,抬頭望向天幕,到他了?

啊,對,武廟十哲,他是其中十人之一,和韓信一道。

秦始皇對韓信的心情其實同樣很是複雜,卻還是決定,沒有關係,韓信有問題不可避免,就他從無敗績一條,秦始皇就不可能因為他那點問題讓韓信為彆人所用。

項羽打到最後怕是心裡也會反思,如果當年他聽勸,如果他不是那麼用人唯親,不能納才用賢,用人非用以短,結果會不會不同?

劉邦聽到張良是相當的興奮,子房呢,到他的子房了!提起韓信他不知該喜或者該憂,一提張良,他是樂得不行!若沒有張良,他哪有得天下的機會。

【張良,字子房,一說潁川城父人,另一說沛郡人。不過不重要,咱們不糾結。張良生於戰國末年,本為韓國人,他長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樣漂亮。額,那會兒誇和女人一樣漂亮確定是誇嗎?反正是《史記》寫的,有問題找太史公抗議哈。】

【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單獨領兵,常作為謀臣,時時跟從在劉邦身邊,我們最耳熟能詳於張良計謀的莫過於他曾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之爭,建立大漢王朝,被冊封為留侯。所以咱們好些人也都喜歡喚張良為留侯。】

【留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可惜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死後二十年,秦滅韓。張良當時年輕,沒有在韓國朝廷任職,韓國破滅後,張良家中尚有私仆從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後沒有辦理葬禮,而是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為韓國報仇。從留侯身上可以看到,始皇大

大當年有多招六國貴族的恨。】

秦始皇壓根不當一回事,行刺,敢來隻管來,能殺他是他們的本事。

張良,能入武廟十哲又得稱讚智謀超群,本是個人才,但現在看來此人不可能為他所用。

對的,秦始皇隻惋惜於沒能用上張良,完全不覺得張良要殺他,他就該先一步把人殺了!

漢高祖時的張良聽到沈悠提起的往事,何嘗不甚是惋惜,當年沒能親手殺了秦始皇,沒能為韓國報仇,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

好在,秦終是亡了。秦不複存,亦是平生慰事。

【前麵說了,張良體弱多病,行刺一事他是暗中籌謀,找得一個大力士出手,他來謀劃。張良自知自個兒沒有親自行刺秦始皇的能力。為了讓大力士行刺成功,張良特意為他準備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後開始打聽秦始皇的行蹤,於博浪沙埋伏行事。可惜,計劃失敗了。秦始皇能不知道自己有多招人恨?既然知道,早已做了多種準備,想行刺他的人,彆指望能夠猜到他坐在哪一輛馬車裡。是的,秦始皇準備了好幾輛馬車,都是天子坐的規格六匹馬車,然後他輪著坐,以至於張良撲了一個空,最終行刺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