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6 章 餿主意不可取(2 / 2)

他曾經怨恨秦始皇滅韓國,讓他成為滅國之人,到最後終於明白,天下大勢必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天幕說的那樣,不錯,哪怕天下一統依然不可避免爭鬥,但凡有人又怎麼可能避免得了爭鬥?再爭,有人總會牢記一樣,天下不可分裂,至少能夠避免很多戰事,沒有那麼多無休止的戰爭。可以說,張良希望的隻是戰事能少一些,無須像春秋戰爭時一樣,足矣。

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政策很重要,或者更應該說,他麵對的劉邦怎麼想很重要。

分封各地,短時間內沒什麼問題,不,應該說劉邦在沒能打贏項羽的情況下想要分封,無異自尋死路,把原本支持他的人全都趕離他的身邊,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甚至更有可能這些人會成為對付他的一把把利刃。

【劉邦經由張良勸說,意識到有些餿主意斷不可行,局勢再難須得撐下去,熬過去。好在,終於是讓他熬過去了。英布、彭越、韓信接二連三傳來勝利的消息,終於是讓劉邦揚眉吐氣了,縱然韓信順勢討要權位,趁火打劫,張良和陳平及時勸說劉邦,叫劉邦反應過來韓信遠在齊地,他們鞭長莫及,倘若不同意韓信封王,極有可能韓信將會背棄他們,那不是要命?】

【可以說,張良和陳平的提醒,及時讓劉邦醒悟,果斷封韓信為齊王,以達到籠絡韓信的目的。此後張良前往齊地封韓信為王,同時也調兵而去,楚漢的戰局由此逆轉。漢四年,漢合圍於楚,項羽終於意識到劉邦一夥不好對付,最終隻得放歸劉邦家眷,達成鴻溝之約。】

【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劉邦也欲引兵西歸漢中。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便與陳平同諫劉邦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

秦始皇再一次忍不住長歎,張良如此人才,看透本質,實屬難得。

【張良何許人也,項羽和劉邦相互之間的局勢,怎麼從項羽追著劉邦打,到如今項羽被劉邦追著打的?不就是因為當年的項羽放虎歸山,讓劉邦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一步一步的發展壯大,聯合各方?那麼些主意都是張良給劉邦出的,張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什麼叫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更何況項羽何許人也?西楚霸王,勇冠三軍,正麵相抗劉邦並無勝算,若非籠絡了英布、彭越、韓信等人,局麵不會逆轉。如今漢能籠絡三人,未必將來他們不會為項羽所籠絡。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不可取。】

正高興的劉邦聽完張良分析,驚出一身冷汗,卻不能否認張良說得在理,反正家眷在項羽手裡的時候劉邦都沒有後退過,何況眼下局勢對他大好。劉邦果斷采納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撕破鴻溝之約,算是劉邦極為人詬病的一件事,但就長久來看,於天下局勢,撕毀此約當如是。劃地為界,分為東西,便是將國家分裂,用不了多久,戰事必將再起。毀約是可恥的,但劉邦毀此約,張良讓劉邦毀此約,對華夏曆史來說具有積極意義。畢竟一統是秦始皇提出的不假,但秦朝的統治時間太短了,以至於一統並沒有真正的刻入人們的骨子裡,漢朝,漢人,天下一統,是由漢朝加深思想,讓此後的華夏人們牢記國家的不可分割。誰敢提出分裂,人人得以誅之。】

哎喲,毀約的劉邦本來就已經做了被後世指著鼻子罵他無/恥,不守信的。聽到沈悠後麵的話,他高興了。

利大於弊,肯定得做。

當然,彼時他覺得,絕對不能給項羽喘息的機會,項羽太難對付了!

他們之間早就結仇了,既然不可能和平,與其等著項羽在背後捅他一刀子,不如他先來。反正他的無/恥天下皆知,多一件事不多,少一件事不少。

【之前在講項羽和韓信的時候都說過了,劉邦追擊項羽,因為韓信和彭越沒有如約而至,以至劉邦大敗,麵對劉邦不解詢問兩人因何沒有如期而至,對兩人了然於胸的張良知道,韓信和彭越雖得以封王,卻因為沒有確定他們的封地的地界而不安。得王名,而無王之實,他們要的是劉邦真正與他們共分天下。】

站在秦始皇的立場,自是認為韓信和彭越兩人純屬找死,竟然敢諸多要求。

對於臣子們而言,是劉邦自己給人封王的,做事不好做一半,既然劉邦不自覺,就怪不得他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

【劉邦聽從張良建議,劃地為界,確定他們兩王治下的疆域。不出所料,兩人滿意出兵了。張良啊張良,算無遺漏,人人都覺得韓信和彭越得寸進尺,然對張良來說,一個人畢所求無非就那幾樣,張良沒有一口氣讓劉邦給夠,純屬是借此激勵。想想二鳳,封無可封,李淵隻好給他另立一個位置,天策上將。】

【張良一直都在牢牢的把握封賞的尺度,既不會不給,但也絕對不會一口氣給夠,以達到助劉邦真正奪得天下的目的。單此謀略心計,天下何人能出其左右?】!

行而不輟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歡,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