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8 章 蕭何(1 / 2)

彆說沈悠為之惋惜,當年讀到這一段,得知劉邦和張良從容探討天下大事非常多,卻沒有被記錄下來,多少君王將相為之惋惜。張良如此帝王之師,加之彼時的劉邦也已經居於帝王之位不少時間,他們之間的交流必有不一般的見解,怎麼就給漏了呢?

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聽到沈悠那句《史記》一書也夾雜不少他個人的主觀情感,不知怎麼的,臉上有些訕訕。

記史最重要的是要公正,執筆之人若是多了幾分私心,他的書也就少了幾分公正。

對於太史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評價。

【功成而身退,留侯更是曆代名臣的典範。畢竟功成而能身退者,寥寥無幾。尤其在劉邦手底下,劉邦殺過功臣之名從來都為後世所詬病。能得善始善終,也是張良一番經營。這也多虧留侯的識趣,觀大漢朝廷穩固,各種各樣的人才聚集劉邦身邊,他也就顯得無關緊要,也該給人讓位子了。】

【從此張良修道之餘,也遠離政治的中心,相傳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五十公裡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穀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一代謀臣留侯張良,於漢高後病逝,諡號文成侯。可以說,張良在華夏數千年的曆史文化中,是智慧的代表。咱們的周總理是這樣評價張良的: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隻好求和。】

被後世這般評價的項羽,不知他聽著來是何想法。

再會打仗怎麼樣?不聽一個好主意,最終不就導致一無所有?

【留侯張良講到這裡了,沒錯,接下來我講的正是蕭何,鼎鼎大名的蕭丞相,漢初二傑之一。還是從關於蕭何的評價作為開端,同樣是我們周總理說的: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塗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

細細品著關於蕭何的評價,誰能不說有理?

劉邦的事兒聽到這兒,雖然劉邦作為配角,但劉邦仗打得怎麼樣,一回一回的敗,一回一回的靠韓信出兵,靠張良出謀,硬生生把項羽熬死。之前沈悠就說過,劉邦能再支棱起來,多虧背後靠著蕭何。

後世讀史,誰都不是傻子,若非蕭何有此本事,豈得後世諸多推崇。

蕭何聽著嘴不由輕顫,他也絕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原本論功行賞,好些人其實都不服他作為功臣第一,蕭何也曾反思,他其實是不是果真比不上前線奮戰的將士們,就連曹參也是。

而今,聽到後世對他的評價,蕭何知道,他的功勞,很多人都看在眼裡

,對他推崇無比。()

?想看行而不輟寫的《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曆史直播]》第 258 章 蕭何嗎?請記住本站域名[(()

【鄂君是這樣說的:“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隻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麵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秦始皇原本對蕭何所知並不多,但是和蕭何同時期的人細數他的功勞,見微知著,明麵上蕭何都做得讓人不能無視,更何況後勤諸事本就是無名之功,做錯了人儘皆知,做對了卻無人得知。

後勤供應之難,秦始皇又不是沒有打過仗,就算祖先把其他六國打得支離破碎,秦始皇自登基親政以來,也是打過幾場大仗的。仗有多難打,後勤供應不上完全就是拖後腿,哪個傻子要是敢說支撐起他整個大秦軍隊出擊,讓他大秦大軍有人有糧有兵器的人無功,秦始皇第一個不答應。

【確實,相比於戰場上明刀明槍,攻城略地瞧得分明,後方管後勤的人有多少功勞被人無視到底的?人隨著戰事起,免不得少的,後方補充到位,總體的大軍那麼多人,啊,瞧著好像差不多。糧食更不用說了,消耗品,吃完就沒有了。供應著整個軍隊的糧食,保證不讓將士們餓著是件容易的事嗎?真要是容易,當年白起為什麼要坑殺趙軍四十萬?項羽又因何一次又一次的屠城?軍械不必再論了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始皇為什麼要將天下的兵器都集聚鹹陽城,鑄成兵人,不正是為了斷了世人的左膀右臂。有刀和沒刀在手的人,能一概而論?】

!!!被連拿著舉了兩個反麵例子的秦始皇表示,沈悠你可以用項羽,不必非要拉上他的,他其實不算太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