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等的正是朱元璋此話,趕緊去辦。
【一切安內的措施都準備了,也該說道說道劉徹對外的政策了。國庫豐盈,糧食充足,兵強馬壯,彆說劉徹,饒是大漢上下誰人不思反擊匈奴。多少年的屈辱和親,並不能為大漢帶來真正的太平,反而讓大漢一回一回的送出和親女子,金銀財寶,卻隻是不斷助長匈奴氣焰。可以說,終漢武帝劉徹一生,他都以“滅胡”-消除匈奴對大漢的威脅為目標。】
【為此,劉徹在建元年間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啊,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一生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域諸國溝通往來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自張騫以後,中原與西域關係密切,往來不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所作出的貢獻,為世人稱道。】
劉徹已經多年沒有聽到任何關於張騫的消息了,突然聽到沈悠提及,劉徹不可置信的問:“張騫,你們聽到是張騫的名字對不對?”
“是陛下。”一旁的內侍連連附和,證明劉徹並沒有聽錯,張騫,自去往西域以來,沒有任何消息的人,後世對他頗是讚許。
證明什麼?證明張騫活著,他不僅活著,甚至可能完成劉徹對他的期盼。想到這一點,劉徹喜不自勝,連聲讚著好,好!
於秦始皇而言,西域一詞是陌生的,匈奴所在之地另有其他民族?他們的存在對於大秦來說是意外的。
秦始皇已然從沈悠的嘴裡知道,大秦之外有很多人,大秦倘若想要繼續對外征戰,以戰養民,並非不可。
匈奴,雖然大秦打得過匈奴,可是秦始皇不想看看大秦之外的世界如何?
不,秦始皇很想。西域之地,該找幾l個人去看看,如果能夠有所得,再繼續考慮其他。
【那時的漢武帝劉徹並不知道此舉會對後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此時他讓張騫出使西域,隻為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脫後亦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因此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劃沒有實現。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上,對劉徹來說,能夠聯合他國一道對付匈奴,能讓大漢少些壓力。此計不成,並不代表劉徹便什麼都不做。】
【漢武帝建元六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禦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采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
() 韜光養晦一段時間。兩年後到了元光二年,
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
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於入境,在馬邑穀中設伏滅之。劉徹批準,但該計劃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
【說起馬邑之謀,是在元光二年六月,漢武帝聽從大臣王恢建議,讓馬邑人聶壹與匈奴交往,誘引匈奴進攻馬邑。匈奴軍臣單於貪馬邑財物,以十萬騎入武州塞。同時,劉徹以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為將軍,率二十餘萬大軍分彆埋伏於馬邑附近。】
【計劃是好的,可惜,為大漢,一介富商聶壹不畏生死為餌,隻為助大漢誅滅匈奴的主力,逆轉大漢與匈奴的處境,最終以失敗告終。匈奴軍臣單於進軍至距馬邑百餘裡處時,發現牲畜遍野而無人放牧,頓生疑心,旋俘獲漢巡邊之雁門尉史,得知大漢在馬邑附近埋伏重兵,遂引兵撒退。漢兵追之不及,罷兵。將軍王恢以聞匈奴兵多不敢出擊而被誅。】
【主戰的將軍以聞匈奴兵多而不敢出擊,由此可見彼時的匈奴在大漢朝上下是怎麼樣的存在。避和多年的大漢,自上到下都需要有一場戰事向他們昭告,匈奴並非不可戰勝的。馬邑之謀,是讓漢武帝得以越發清晰的看到,大漢將士存在的問題。】
漢武帝劉徹聽著沈悠說起馬邑之謀,已然忍不住皺起眉頭,好好的計劃,竟然毀在大漢自己人手裡。
大漢的官員將他們所有的計劃都告訴了匈奴,大漢的將軍看到匈奴主力不敢出戰,以至於眼睜睜看著匈奴離去,他們一番籌謀一無所得,如何不讓劉徹惱怒。
【馬邑之謀後,匈奴意識到大漢的態度,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入侵漢朝邊塞,但卻因貪圖漢朝財物,關市還在繼續維持。對於匈奴來說,大漢有太多他們匈奴沒有的東西,鹽、鐵、糧、錦緞等等。他們為什麼一再進犯大漢,不正是因為大漢可以讓他們緩解內部矛盾,又能夠讓他們滿足私利?】
【利益,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真正能夠激勵人的東西。匈奴是得利了,可是大漢因此損失慘重。主父偃、嚴安等劉徹近臣提議恢複與匈奴和親,以換取國家的穩定。可是,劉徹能答應嗎?大漢向匈奴求和多少年了,匈奴給過大漢真正的邊境安寧嗎?】
【匈奴是沒有將大漢趕儘殺絕不假,難道他們不是存了將人放一放,養一養再劫一回的心思?匈奴並非不想對大漢動手,無非是打不進來而已。大漢向匈奴求和,誰敢說匈奴不會再提出其他過分的要求。況且,劉徹既然已經決定要出擊匈奴,斷然沒有碰上一點難處便改主意的道理。朝令夕改,天下豈知他堂堂大漢天子究竟要做什麼?】!,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