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倭·國奈良時代末期,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奈良佛教寺院勢力對於倭·國政治的影響,不得已之下於唐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將倭·國的都城從平城京(今奈良市)遷移到長岡京(今長岡京市)。
但是長岡京並不適合作為國都,於是在遷都十年之後,桓武天皇聽從了和氣清麻呂的建議,於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又將倭·國國都遷到位於山城國的平安京,也就是京都!
自此開啟了倭·國的平安時代,也開始了京都作為倭·國國都的曆史!
平安京也就是京都的選址參考了華夏風水堪輿之術,並且效仿大唐的京師長安建造,是一座傳統的華夏市坊製都市,隻是在規模上要比長安小很多。
京都南北長約十一裡,東西長約九裡,隻相當於大唐京師長安城的五分之一左右。
天皇居住的大內裡禦所位於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城市分為右京又稱“長安”和左京又稱“洛陽”!
隻不過倭·國的風水師學藝不精,選址的時候把右京“長安”安排在了一片沼澤地上,結果右京常年遭受水害,最終不得不放棄,以至於京都隻剩下左京了“洛陽”!
正因為這個名稱,倭·國那些實力強大的大名,動不動就跑到京都來,在天皇麵前耀武揚威一番,就被習慣性的稱為“上洛”!
不過曹淩這次兵逼京都,可不能稱“上洛”,畢竟曹淩時大明皇帝派來幫助倭·國國主扶正鋤奸的,所以曹淩入京都乃是替大明皇帝推恩布德,故此被稱為“上國布恩”!
在曹淩大軍接近京都時,京都的百姓就已經跑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隻是一些實在找不到去處的百姓,無奈地在京都苟延殘喘了!
所以當曹淩懷著一種破國滅嗣的心情抵達京都時,看到是一片近乎荒涼的景象,不算小的京都城裡,隻有數千瑟瑟發抖的百姓,在百十個武士的威逼之下,臉上帶著驚恐的神色跪在街道兩邊,以表示對曹淩大軍的歡迎!
見到這樣的情景,曹淩心中豪情頓時就熄滅了大半,他向鬆平久保招招手,鬆平久保立即跑過來,躬身問道:“督帥有何吩咐?”
曹淩指了指顯得凋零破敗的京都問道:“怎麼倭·國的國都就是這般衰敗的樣子嗎?”
鬆平久保順著曹淩手指的方向看了看,也有些奇怪地道:“回督帥的話,卑下早年也來過幾次京都,卻不是眼前這個樣子,想來現在京都這樣子是有原因的,不如卑下去問問到底發生了什麼,再向督帥稟報吧!”
曹淩點點頭道:“速去速回!”
鬆平久保應道:“卑下遵命!”
鬆平久保應下差事,立即帶著手下百十個皇協軍,風風火火地衝進了京都城!
見鬆平久保帶人過來,一個臉色灰敗的武士,躬身小跑而來,到了鬆平久保麵前,便直接跪下問道:“請問閣下可是大明將軍麾下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