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逆襲(1 / 2)

影片的最後,是一個長鏡頭。

掃過廣闊的載種了豐沛農作物的田野,掃過孩子們亂蹦跑跳的學校,掃過一棟一棟重建起來的大樓。

最後一幕,落在了新參議院大樓門口的牌匾上。

【感謝這顆星球,給予人類容身之地。】

【為了人類。】

......

吱吱抹了一把臉。

不出所料,全都是淚水。

她從後半段開始,眼淚就沒停過——足足哭濕了兩包紙,臉上的妝花了個全。

燈光亮起來的時候還不好意思地想要遮臉,結果往周圍一看,有一個算一個,不論男女,鼻子都紅彤彤的。不少人還恍恍惚惚的,似乎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出不來。一部好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一整部看下來,完全不會有時間流逝的感覺,隻覺得意猶未儘,想把印象深刻的片段再看一遍。

有小部分觀眾選擇留下,再看一場深夜場。

當然,因為時間真的已經不早,大部分觀眾還是收拾收拾離開影院,並且在回家的路上,揉著哭得發酸的眼睛,在各大影評網站寫下短評。

【剛看完《灰燼》回來,嗚嗚嗚嗚真的太好哭了,我的眼淚不要錢。】

【本著支持國產科幻電影的念頭去的,其實沒抱太大希望,但是實際看下來真的很驚喜。畫麵、特效、故事節奏、立意都都可以打九分以上,可以說是我這近兩年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了。】

大部分看了首映場的觀眾都給出極高評價,當然也有欣賞不來的。

【中間那段也太冗長了,災難電影不像是災難電影,搞不懂導演想表達什麼。】

【本來是奔著愛情電影去的,結果到最後男女主到底什麼感情都沒看出來,什麼鬼啊==,這些好評真不是流量粉控評?】

兩家粉絲冤枉得很。

這首映場結束都大半夜了,他們粉絲又不是不要睡覺,就算要控評也得等早上起來。《灰燼》本就是小眾題材,他們其實也沒報什麼大爆特爆的希望,能做的也就是加大宣傳先騙兩天票房,至於後續評價如何,就得靠真觀眾了。

好在大部分路人觀眾和影評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淩晨時分,逐漸有看了首映場的影評人長評上線。

【@常叁角:《灰燼》,一部披著“災難片”外殼的“文藝片”。

前些日子閒來無事看了《灰燼》原著,當時就很好奇林曉樂會如何呈現這個本子,看完首映場之後就一個感覺——沒浪費幾億投資,也沒埋沒好本子。

《灰燼》這部電影並不是通俗意義上的“災難片”“愛情片”。

《灰燼》講的,是“人”。

這個主題其實不是第一次提出,全球暖化,工業汙染...如果真的像文藝作品中擔心的那樣人類迎來天罰,我們未來的命運會如何?

《灰燼》給出了其中一種可能性。

按照表麵理解,人類的閃光點打動上天,最後上天降下救贖,人類再次和地球和諧共處。

我還有一個“陰謀論”想法,女主靳微也許是一種隱喻——她來自於人類,又能毀滅人類,這能暗示的東西其實很多。

《灰燼》是一部關於人性的電影,剝絲抽繭之後,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不得不提的還有林曉樂的導演技術,以及兩位主演令人驚喜的演繹......如果不是要回老家,真想再去看一遍,這裡就許個願,希望各大院線能增加排片吧(笑),《灰燼》的極限,絕不止25%這一點。】

常叁角常年混跡各大影視論壇,是很有權威的專業影評人,平時以毒舌聞名,很少會給一部電影這樣高的評價。

這條長評一出,不管是真看懂還是假看懂的,都紛紛在下麵附和,甚至跟著深挖起《灰燼》的隱喻來。

黑灰象征著什麼?中心城象征著什麼?男女主和變異種又象征著什麼?

說實話,原作者本人都沒有考慮這麼多,但網友一打開這匣子,瞬間思想迪化,腦洞大開,仿佛做語文理解的中學生,非要把作者寥寥一句“我今天早上吃了包子”,分析出十八層意思來。

他們這一分析,瞬間把《灰燼》的逼格拉高一層。

本身內涵就不低,特效畫麵又是不輸給好萊塢大片的精致,本來所有人都沒抱太大希望的《灰燼》口碑直線上升。

首日票房,一億兩千萬,豆瓣評分9.4。

讓人跌掉下巴的驚人高分。

作為一個“小眾題材”,甚至有點不怎麼符合國慶氣氛的電影,這首日票房已經令人驚喜。

林曉樂這扣扣搜搜的人都在群裡發了好幾個888的紅包,足以看出人有多興奮。

之前的票房預計都被打翻,但沒有人想到,首映日並沒有發揮出《灰燼》的哪怕一半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