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外孫女(1 / 2)

《團圓》這部電影,在王權安所有的電影裡,就思考的深度而言不是最深刻的,《圖雅的婚事》就比它深刻不少。

但是,要論起劇情設置之巧妙,卻是比他之前的所有電影都突出的多。

這一部借著團圓來講述彆離的電影,在王權安的設計裡,有著整整5場在飯桌上的戲,可以說,在他的構思當中,整部電影有一半的內容都在飯桌上了。

這5場飯桌上的戲,第一場是群戲,劉燕生剛回來,喬玉娥一家子隻要沒事兒的都來了,除此之外,還有街道居委會的主任——來歡迎這位返鄉的台島老兵。

第二場的飯桌就隻剩下了三個人,劉燕生、喬玉娥以及陸善民,劉燕生第一次向陸善民提出了要帶喬玉娥走的想法。

第三場的飯桌又是群戲,陸善民和喬玉娥剛辦了離婚,拉著全家人吃飯,算是給喬玉娥的送行飯,也是在這個飯桌上,陸善民突發腦梗入院。

第四場又變回了三人的飯桌,也是在這個飯桌上,幾位老人的思想都在發生著轉變。

最後,第五場,群戲,劉燕生要離開,全家人都到了,在巷子裡擺了一桌,結果,沒吃兩口、沒說幾句,下雨了,散場,似乎也預示著結局。

5頓飯,前後兩場各自呼應,而中間一場卻可以算是整部戲最重要的轉折開端。

就這樣的結構,張步凡就覺得特彆精巧,和這個一比,另外某個光頭導演的戲就差遠了,那點點倒敘插敘的手法,嗬嗬……

但是,張步凡覺得這還不夠,就這些劇情裡麵,有一個很重要的,在和王權安會麵的時候他說過的一點壓根沒體現出來。

那就是後輩。

那就是劉燕生喬玉娥身上發生的事情,如果發生在他們的後代身上又會引發怎樣的思考?

這一點,無論是王權安的劇本還是金那的劇本裡,都沒有,在他們的劇本中,後輩隻是推動劇情、引發更多矛盾的道具,所有對於相逢和彆離的思考,都落在了三個老人身上。

這樣很不夠。

於是,那個在原來的劇本中隻是起到一個“導遊”身份,帶著劉燕生遊魔都的外孫女娜娜,戲份一下就增多了。

而整部劇裡在飯桌上的戲份,也從5段被張步凡增加到了7段。

一段在整個劇本的開頭,甚至在劉燕生回魔都的前頭,其實也應了王權安劇本中劉燕生在回國之前給喬月娥去的那一封家書。

這一段裡,喬玉娥一家在飯桌上,年輕人吃的快,大部分人都已經下了飯桌,隻剩下老兩口還在慢慢吃著。

那個不大的小飯桌上,老兩口麵對麵坐著,不時的挑一筷子,在兩人中間手邊上坐著外孫女娜娜,手上捧著一封信在那念——劉燕生的那封家書。

另外一段直接被張步凡扔到了結尾,劉燕生離開之後,這一次沒彆人了,就剩下老兩口和外孫女娜娜,一邊吃飯一邊聊著,老兩口的生活在劉燕生離開之後又恢複了以前的樣子,沒什麼好說,這話題自然落在了外孫女的身上,聊她,以及她的他。

於是就扯出了這樣一個話題,她的他,要出國,時間還不短,整整2年。

當年劉燕生他們一代人身上發生的事情,在新一代人的身上,就這樣以另外一種形式,再一次上演了。

看著加在開頭和結尾的這兩段,張步凡特有成就感,然後,開始苦逼的繼續給外孫女娜娜加戲。

作為一個擔負了開頭和結局兩段重要劇情的人,當然不能隻有這麼一點劇情,也不能在這兩段之外隻做一個“陪玩”,她的人設需要更加的豐滿立體,她需要有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