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沒戲(1 / 2)

關於賺歪果仁錢這件……咳咳,俗了,俗了!

關於推動中華電影走出去,向外國人民宣揚中華文化這件事情,是多少代中華電影人都想做並且一直在為之努力的事情了。

但是一直到今天,結果都並不是太好。

現在,能夠走出去的中華電影,基本可以比較分明的分成三類,而且每一類都可以用一個人名來形容,嗯,栗子來了。

第一類,老賈類,說白了,文藝片,代表人物,老賈、婁葉以及王曉帥。

他們其實是不一樣的。

像老賈,他更擅長用各種隱喻和象征的手法,去表現“大時代的發展下,時代對普通的個體國民的拋棄”這一類型的主題。

而婁葉所擅長的,則是通過使用手持攝像,利用那種搖晃而逼近人物的不穩定性來表現當前時代下,人與人之間那種錯綜複雜又若即若離的關係,以及隨之產生的動蕩內心。

至於王曉帥,則又是另外一個風格了,當然,很多人說他沒有風格,說他匠氣太重等等,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幾位導演的作品其實差彆很大,但是,放到外國人的眼中,除了極少數的人能夠真正鑒賞其中所表達的深意,大部分人其實根本感受不到這些,在他們眼中,這三位,又或者以這三位為代表的這一類導演的作品都極其的類似,表現的都是近現代中華落後、貧窮、野蠻……總之都是些不太好的東西。

第二類,大哥類,這個就簡單了,主要是以大哥、李連捷為代表的功夫影片,當然,隨著這幾位的老去,國產動作片功夫片在國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倒了今天,幾乎已經沒有了。

第三類,國師類,彆名,大片類,再舉幾個栗子,《英雄》、《十麵埋伏》、《長城》,實際上,說這種大片走出去都是好聽的,實際上,真正能夠走出去的大片就那麼幾部,且有著極為特殊的原因。

首先,李桉的《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並且在老米獲得了極高的票房,讓外國人,尤其是老米見識到了所謂“中華電影”的魅力,也直接的讓不少老米的電影公司有了想要引進中華電影的心思。

其次,《臥虎藏龍》引動的,不僅是外國人的心思,也同樣有咱國人的心思,這其中最先把心思化為行動的就是張大國師,提出了所謂“國產商業大片”的概念,於是,自那之後,各種“大片”相繼誕生。

最後,其實和第一個原因有一定關聯,看到中華電影的魅力或者說潛力,讓一些公司開始把目光放在中華電影上,但大部分公司想的還是單純的引入中華電影,而在那之前,其實就已經有極少數的公司目光更長遠,手也伸得更長,他們選擇投資國產電影,然後獲得電影的海外版權,這樣的做法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對於電影的拍攝做出一些影響,從而讓其能夠更加符合外國人的喜好,這麼做的代表,叫做哥倫比亞營業。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然而,事實證明,這樣做是不行的,並不是誰都叫李桉,可以拍出真正符合西方審美的東方電影來,就像是那些所謂的國產商業大片,外國人也不過是看一熱鬨,哪看得出其中的內涵,而隨著熱鬨過去,這些電影自然開始迅速遇冷,還是以張大國師舉例,從《英雄》到《十麵埋伏》,才兩年的時間,國產商業大片就直接從開始的超過1億美金海外票房,淪落到不足2000萬,這裡麵,除了電影本身的問題之外,最大的原因,不過就是“看多了”、“沒興趣了”。

與此同時,那些想要通過投資插手中華電影拍攝的電影公司也碰到了石頭上,都是在這個圈子裡混的,誰不比誰更精明,老外們想要通過這種手段控製中國的電影公司,而那些國內電影人自然不傻,看出來了卻不拒絕,自然是想“拿外國人的錢辦自己的事”——這裡的代表同樣是小鋼炮——而在中華這個地界上,那些老外又怎麼可能鬥得過占儘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國人,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他們出了錢,拿到的電影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在外國根本賣不上錢,如是幾次之後,隻能撤資敗走。

這麼一番折騰下來,國產商業大片的時代開啟了,但也被限製在了中華的地界上,再難走得出去。

不信?看看張大國師的《長城》吧。

總而言之,即便是到了今天,中華電影真正能夠走出去的,依舊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這一部分,還得是那些歪果仁帶著有色眼鏡的前提下才能被接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