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稿未改】
【可能大改】
【雙更合一】
其中令陳凜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夏鬱了,跟另外十三個人不同,她也曾是家世清白的女子,所以她的身上有一股其他人不具備的書香氣、以及屬於她自己的精神氣。
再加上夏鬱本身演技,隻能說,每一個夏鬱的鏡頭,都是一場顏值與演技的頂級盛宴!
但陳凜反倒沒有鼓吹夏鬱,夏鬱到了這個級彆,這種演技給他感覺好像已經不出奇了,是比《畫地為牢》更勝一籌,更加穩定,但沒有爆發,沒有特彆令人動容的點!
再者,電影上映,到時候誇讚莊和、誇讚夏鬱的影評、聲音必然是鋪天蓋地的,不會少他的這一篇——陳凜更想從其他人的身世角度,談一談這部電影讓他覺得感動的地方;
首先是戴濤從江邊返回城裡,遇到士兵、難民那一塊——
他說,【十五六歲的孩子,放到現在,還什麼事都不懂,在那個年代,卻已經扛起了戰爭的重擔,其實啊,他也知道,此番回去,極有可能屍骨無存,但他仍然無悔!】
【我覺得,他不隻是肩負戰爭的重擔,更是肩負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脊骨!】
然後是豆蔻。
他沒有一味去歌頌、讚頌那個隻有十五歲的小姑娘,因為本身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歌頌;
為了一段虛無縹緲的愛情,為了給王浦生彈一曲琵琶,不惜冒險回翠喜樓,結果被日寇殘忍殺害;日寇罪行罪無可赦,但陳凜要不是踩著道德底線,不想被人批判【受害者有罪論】就差罵她一頓,“活該”了;但換另一個角度,換豆蔻自己的角度,卻又是美好的。
他是這麼去描述的這件事的,【她是愚蠢的、無知的,但也是純粹的,她不是生來如此,而是時代的造弄、她是那個時代,“商女不知亡國恨”很典型的代表人物,臨死也不是為了大義,就是為了一件看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就隻是這個小姑娘,很純粹的追求。】
然後是其餘人——戴濤、李全有、王浦生、等等。
每一個他覺得有閃光點的人物,他都用簡短的幾句話概括。
最後他是這麼結尾的。
【盛世,她們是被封建禮數遺棄在泥潭的小金人;戰爭,她們也是被男人遺棄的存在;】
【她們本來就是被禁錮在籠子裡,不能自主的雀,時代沒有給予他們扛起民族的刀槍,卻又批判他們不知道保家衛國,隻懂得縱情享受;】
【本質是什麼?無非就是那個時代,被封建所腐爛到根裡的男人們,為撇開自己的責任的慣用伎倆!】
【但她們沒有自憐自艾,而是選擇了成全那些女學生,這是對女學生的救贖,更是她們對自己的救贖!】
因為是手寫,中間又有很多的停頓思索,關於措辭上的考慮,當陳凜將這一篇影評寫完,恰好,機長正經在提醒,已經進入帝都範圍,即將到底帝都國際機場;
此時已經是華夏下午四點,等下了飛機,陳凜都沒有直接回家。
而是在機場找了個有網絡的位置,將這份將近三千字的影評,打到筆記本電腦上,隨即發布到了華夏電影網【光影評說欄目】。
其次轉發到了某瓣等社區網絡平台——
陳凜熬了個通宵,發布前,還覺得精神抖擻,但扣下【確定發布】按鍵一刻,整個精氣神都好像被抽了個空,渾身疲倦到了極點。
“果然是年紀大了!”他歎氣。
沒辦法,隻能去旁邊的飲料機買一罐某功能性飲料,提提神;
回到家,媳婦雖然埋怨他一把年紀了,還不知道愛惜身體。
但還是貼心給他收拾殘局,他轉頭看著媳婦,從包裡拿了一個飾品盒子,放到媳婦化妝台上。
他洗把臉,連澡都洗不動了,最後的倔強是吃上兩顆護肝片,才恍然失笑:
“總算能夠睡個好覺了!”
夏鬱是在晚上七點多的時候,才看到的陳凜的這一篇影評。
評論區已經非常火熱了,甚至一度登上熱搜。
電影還沒有在國內正式首映,但陳凜作為華夏這一兩年最為出圈的幾個專業影評人之一,影評還是關於莊和新電影,再加上這幾天“柏林電影節”“莊和電影”的熱度。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關鍵詞——“《金陵祭》首篇影評。”
作為第一個嘎這塊蛋糕的影評人,這個名為【金陵祭:戰爭與救贖】的影評,突然地登上了各大網絡平台熱榜,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莊和電影以前也是有爭議的,但隨著時間沉澱,逐漸被奉為經典;
但陳凜不同,他是靠著夏鬱實現影評事業翻盤的;所以不論這兩年,陳凜熱度上、還是其他方麵成就如何,又給了多少觀眾客觀評價了多少部電影,做了多少貢獻。
可在網友的心理,多多少少還是給他打上了【夏鬱粉絲】的名頭;
夏鬱雖然身後站著莊和,這兩年口碑不斷逆轉,卻也不是所有人都買她的賬——夏鬱工作室官博那邊,他們不太敢去撒野,但陳凜這邊,陰陽怪氣幾句話還是可以的。
網友也並不一定就是黑粉,單純就是之前成天刷到夏鬱,刷多了,不是誇演技、就是跨美貌;他們又因為不愛看文藝類電影,對於夏鬱、對於戴承弼、實在是無感;
他們都已經做好了,要是陳凜影評裡,又是洋洋灑灑都是對夏鬱的稱讚,什麼演技、什麼美貌,他們就不忍了,那就不是陰陽怪氣能夠解決的;
可當他們打開這一篇影評,攜帶的偏見,一點點被消磨著。
不少網友都驚呆了。
在影評下調侃:“這還是咱們陳大影評人的行事風格?”
尤其是一點點往下看,他們逐漸沉默,其實跟有沒有通篇誇夏鬱已經關係不大了——
其實不少人都看過原著,可時間一長,原本看過的很多內容都已經不清晰了,但通過這段影評,他們又好像回到了當初初看《金陵十三釵》原著時,那種憤怒的心態。
看過原著的,是憋著一口怒氣看完的影評,而沒看過的,也被間接勾起了觀影欲望。
畢竟隻是一篇影評,加上原著裡,很多的細節都沒有描述出來。
網友很難說,去設身處地的、全然地感同身受影評人在觀影時的憤怒。
但,看完影評,都是決定了,等電影上映,一定要去電影院!
而這,正是影評人們對於“觀眾”的正向輸出,也是為什麼那麼多電影,在宣傳造勢時,邀請一批又一批影評人參與首映,宣傳造勢。
當然了,也得你電影本身質量好,才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