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通貨緊縮3(2 / 2)

無限生存遊戲 輕雲淡 8090 字 6個月前

又一人幫腔,“為什麼不去呀?沒事的話,一起去玩唄。”

“窮,沒錢,每月要還貸款,就差沒吃土了。”蘇寒賣起慘來毫無心理壓力。

另外三人,“……”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她們也不好勉強。硬要把蘇寒拉走,除非有人主動請客。可同事吃飯向來aa,誰閒著沒事會做這個冤大頭呢?

於是晚上7點,蘇寒拎著袋麵包準時下班。

老員工望著她遠去的身影直搖頭,“一點不懂享受生活。”

**

同一時間,錦江集團辦公室。

李嶽凝神聚氣,仔細觀察20名試玩員情況。他發現其中3人大肆透支信用卡,瘋狂囤積食物、日用品、藥物,似乎打算經濟危機後找地方躲起來。

2人借貸創業。因為事業剛起步,收支暫時平衡,甚至略有盈利。

6人用本金做小生意,雖然辛苦一點,但賺的起碼比打工薪水要多。

另外9人找了份工作,每天勤勤懇懇上班。薪水支付完日常消耗還能剩餘一些,全部購買生活必需品囤起來。

總的來說,20人過得都不錯。

李嶽微微一笑,低聲道,“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日子過的太舒坦會讓人盲目自信,盲目樂觀。走著瞧,好戲在後頭。”

**

遊戲第6天,係統機械音終於宣布,“居民債務劇增,負擔過重,恐進行消費降級。”

消費降級是指,在功能相同或相差很小的情況下,有便宜的就不買貴的;在不降低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不去購買沒有實用價值的商品。

“終於開始了麼?”蘇寒眸光微閃,一邊工作,一邊盤算著什麼。

這一天,她過的明顯比之前任何一天都要輕鬆。

麵包房顧客的購買量顯著下降。某些每天必來光顧的常客,這天購買商品比之前要少許多。有些難得吃一頓麵包的,乾脆就不來了。

不用窩在房間裡埋頭做麵包,員工們便坐在椅子上相互吐苦水。

一名老員工忍不住發愁,“信用卡欠了1800貝,必須每天還款。日薪才150,每天卻要還120,這日子還怎麼過?剩餘30貝,夠乾什麼呀?吃喝都不太夠!”

另一名老員工麵色極為難看,“你這還算好的了,我足足欠了6000貝,每天要還400!算了算,日薪用來還款都不夠,還得動用存款!”

“你到底買了什麼呀?”

“誰知道?想買就刷卡麼,我都不記得自己到底買了什麼,怎麼就用掉這麼多錢!”

一旁,曉曉麵色愁苦,“我刷卡給自己買了幾件衣服,如今也欠著錢呢。”

蘇寒則信口胡說,“一直欠著錢,手頭就沒寬裕過。”

一名老員工心有餘悸,“一件件小東西,刷卡的時候也不覺得多貴,可全部加在一起就有點嚇人了。”

“身上背著債務,感覺整個人都不對勁,都不敢花錢了。幸好還有些存款,要不然就完蛋了。”

“趕緊還完貸款,以後再也不刷信用卡。”

蘇寒垂下眼簾,事實的確如此,這人說的沒錯。欠債的人感受到壓力後,都會這麼想。隻是欠下債務的人實在太多,如果大家一起決定不花錢,那便意味著經濟蕭條即將到來。

晚上,麵包房剩下不少麵包,牛角包、奶香片、奶酪包、蜂蜜小蛋糕、蛋撻、三明治應有儘有,就連原本最好賣的紙杯蛋糕都剩下兩個。

張老板麵色很不好看,沉著臉不說話。東西少一點,送給員工也就送了,隻當是福利。可數量一多,再白送人就有點舍不得了。因此這會兒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順便思考合適的解決辦法。

曉曉衝蘇寒使了個眼色,意思是,今天還能免費把麵包拿走嗎?

就連吃膩麵包的兩位老員工也有了點彆的想法。窮到快吃土了,麵包好歹是主糧,她們想帶點回去當晚飯。

沉默許久,張老板到底還是鬆了口,按照以往的方式處理,“剩下的麵包誰要?”

員工們不約而同舉手報名。於是最後,麵包由四人均分。

回到公園,蘇寒詢問小夥伴,“今天出門擺攤,情況怎麼樣?”

鐘睿一臉淡漠,“係統剛宣布完居民將進行消費降級,光顧小攤的顧客人數便大幅減少。粗算了下,今天大概賺了150貝,也就平常一半收入。等再過幾天,我打算把攤子收了,免得出現虧損。”

蘇寒清晰地意識到,寒冬已經來臨。

作者有話要說: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華為的冬天”演講稿裡麵的內容

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度娘

**

美國經濟危機(舉例):

居民過度貸款消費,負債過重,大部分工資必須用來還債,被迫削減開支→購買力下降,店鋪盈利水平下降,必須減薪、裁員→民眾沒有收入來源/收入降低,還不起欠債,買不起食物→購買力進一步降低,店鋪倒閉,失業人口更多,消費購物的人更少……惡性循環,通貨緊縮更嚴重。

第一個副本是惡性通貨膨脹,番外副本是通貨緊縮,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通貨緊縮副本裡不缺物資,缺的是購買力,也就是缺錢。錢都在少數有錢人手裡,民眾快餓死了都買不起吃的(危機後期)。美國還發生過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就是因為產品過剩,賣不出去。

有空可以了解下美國經濟危機,很多事其實都是不斷重複上演。

另外日本通貨緊縮十幾年,用儘各種手段,至今都沒能走出來。

**

為了便於區分,我把副本名字改了,改成通貨緊縮。

每次寫經濟類副本都很無語,總有人一言不合就開懟。就好像描繪出的世界不是她理解的那樣子,就一定是虛構出來的,要麼就是作者寫錯了。

曆史上美國經濟危機發生過很多次,每次引火點不同,但過程大體一致。

文中是遊戲,細節進行過微調,不過案例大多來自於曆史(所以有讀者覺得很真實)。如果有人覺得有問題,那一定是因為她比史實更牛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