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福市定製風扇外殼, 由林向陽他們三人一起去,陳紹興留在農機部坐鎮。
史佳瑞還算順利地請到了假。
她要下鄉查看農機的使用情況,看是否有要改進的地方。
陳紹興沒理由反對, 農機確實需要改進,若是不符合農民的使用習慣,那生產再多也枉然,誰會想買呢?
畢竟錢又不是大風刮過來的。
史佳瑞很早就去東街菜店等著, 才坐上大隊來送草菇的拖拉機。
“史知青,你要回大隊,太棒了。”石有田很高興,打開了話匣子, 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李澤寶遞給史佳瑞一把新鮮的稻草, 讓她靠內側坐一點, 減少顛簸感。
“大隊還忙得過來嗎?”
“暫時沒有問題。”李澤寶點頭, “在菇棚工作的人一樣參加雙搶,就是勞動量比其他人少一些。”
史佳瑞敏銳抓住一點,“大隊的記工分模式改了?”
“是的。”李澤寶點頭, “我覺得效果還挺好的。”
隻要把這個份量做完, 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事, 比如侍候自家的自留地、做手工等等。
“我還以為執行不了。”史佳瑞說, 畢竟按按天數記工分, 是大部分地區的模式,改變就意味著跟彆人不一樣。
這個年代,很多人都忌諱跟彆人不一樣, 也比較擔心出頭。
“大隊長是當兵的,新支書也是當兵的,他們之間其實還挺有共同點的。”
所以他們磨合起來也很快。
這個改工分的製度, 嚴格說起來,真正反對的隻有石東明這個會計了。
他認為會不好做賬,工分增多,導致年末結算工分值不好看。
第二生產隊的新隊長石大豐吸取石大陸的教訓,不跟大隊部反著來,反正大頭的責任不在他身上。
那勞改可不是好受的事兒。
石在峰一旦被說服,加上石大春等人的支持,少數人的反對根本就無所謂,這個改革很快就實施起來。
大隊隊員們肯定是有人反對的,特彆是那些喜歡渾水摸魚的人,不用乾什麼事又把工分混到手,多爽啊!
這樣一改革,就得老老實實乾活,否則就扣工分,哪能接受?
然而新支書一言九鼎,鬨也沒用,反而還受罰,有同樣想法的人都蔫了。
每個人負責的是不同的地,哪一塊地出了問題,很快就能找到責任人,想渾水摸魚,不可能。
“這對知青們來說,可能不是好事。”史佳瑞說,知青們本來就不擅長乾活,按量算工分,要比村民更難。
“我覺得也不是壞事,起碼公平。”李澤寶說。
“對了,關於乾草菇送秋季交易會的事有消息了嗎?”
“還沒有,但樣品已經送上去了,支書說會找下戰友幫忙問問情況。”
史佳瑞琢磨著,這個支書挺有能量的,“對了,支書也是我們仙河市人嗎?”
“不是,他是福市人,叫潘慶,在戰場上左手沒了,退役下來,安排到我們大隊當支書。”
史佳瑞聽著有些奇怪,這在福市沒有合適的職位嗎?隨便一個廠的保衛科都能進得去吧。
特彆是福市現在又新建了塑料二廠,以及824要建的日化廠,都是要招人的,戰場上退下來的兵,在背景上絕對沒有問題,很好安排呀。
史佳瑞沒把自己的疑惑說出來。
拖拉機到了機械廠,交接好後,車子出了城,直接往東川公社而去。
到公社的時候,天微微亮,但已經能看到公社社員們拿著工具去地裡收稻子。
車子到了大隊部門口,剛好每個小隊隊長帶著人來領工具。
他們看到史佳瑞,高興地大聲打招呼:“史知青,你回來啦!”
“大家早上好。”史佳瑞笑著說,她忍不住看向石在峰旁邊的那個獨臂男人。
他似乎因為剛退役的關係,身上的氣勢還沒收起來,除了石在峰,其他人都不敢跟他靠近或對視。
潘慶看到史佳瑞,發現她比資料中說的看起來還要小,關鍵是不懼怕自己,有趣。
他朝史佳瑞點了下頭。
李澤寶注意到這點,心裡鬆了口氣,看來新支書對史佳瑞的印象不錯。
史佳瑞打算回知青點吃早飯,卻被李金蘭拉去家裡吃早飯。
完後她就馬不停蹄地去田裡,親眼看著水稻的收割盛景,以及她最關注的,脫粒機的使用。
以前要安排青壯年來脫粒,而現在這事交給了年紀大點的人,其他人專心割稻子。
六月天的天氣,跟孩子似的,說變就變,所以一切就要快。
十二台的脫粒機,一個小隊四台,同時啟動,那效率真的是杠杠的。
當然,傳統的稻桶等也沒取消,但對比起來真的差太多。
史佳瑞在三隊的田裡轉了一圈,確定沒有問題後,這才回了大隊。
她要去菇棚,就碰上了潘慶,“史知青,沒事的話,到大隊部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