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宜陽(1 / 2)

晉末長劍 孤獨麥客 6706 字 6個月前

永寧二年(305)正月未過,邵勳便拉起部隊西行。

糜晃被催得受不了,最終帶著長子糜直以及兩百糜氏部曲,一起西行。

以洛陽為中心,東西向的道路大致分為“成皋道”(東)和“崤函道”(西)。

前者是一條位於芒山(邙山)北麓、黃河南岸的濱河大道。特點是地勢平坦,快速便捷,前往滎陽等地非常容易。

成皋是這條路上地勢最險要的地方,附近曆朝曆代都建關隘,如成皋關、虎牢關、汜水關等,關隘地點或不太一樣,但核心都是依靠嵩山餘脈與黃河,依山濱水而建。

崤函道就要艱險多了,畢竟這裡處於豫西山區,不是很好走。

準確來說,崤函道是一個統稱,又可細分為東半部分的崤山道和西半部分的函穀道,以陝縣為分界點。

崤山道還可分為南北兩道。

南道通行條件最好,沿著洛水河穀走,直抵宜陽,故又名“宜陽道”。

“自周以來,長安、洛陽間的驛道就沒怎麼變過。”糜晃一邊走,一邊對邵勳說道,時不時還扭頭看向身後的長子糜直,看看他有沒有在聽。

糜直從濱海平原來到豫西山區,一時間有些新奇,盯著山川的次數多了些,已被糜晃教訓了好幾次。

邵勳其實同樣興致盎然。

第一次離開洛陽城向西,他有種開新地圖的快感。

“山川河流就這樣,便是想改道也不行啊。”邵勳說道:“仆聞建安十六年(211),曹孟德為討關中,開崤山北道。現在就這一南一北兩條道了吧?”

“嗯。”糜晃點了點頭。

邵勳思慮了一下,他總覺得還有第三條道,後世在哪本書上看到過,好像是沿著黃河南岸,繞一個大圈,經“中流砥柱”那個地方,直抵陝縣,但應該很不好走,車輛是沒希望了,人、馬估計也很危險。

“宜陽其實一直在洛陽控製之下。”寧靜的山穀間,除了部隊行軍的聲音外,就隻有糜晃那標誌性的公鴨嗓門了:“每次西兵攻洛陽,宜陽都要大戰一番。司馬乂秉政那會,皇甫商就在此與張方打過數場。”

宜陽是弘農郡最東邊的一個縣,因崤山南道儘在其境內,故十分緊要,戰事一場接一場,十分慘烈。

以至於官員們都不願在此當官,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棄官而走,小命要緊。

“宜陽還有多少人?”邵勳看著清澈寬廣的洛水,以及兩岸的河穀平原,道:“一路行來,渺無人煙。偶有一些百姓,看到咱們也像躲瘟神一樣,跑得飛快。”

“我亦不知。”糜晃歎道:“走吧,前麵就是宜陽城了。”

邵勳點了點頭,將一份寫滿蠅頭小字的絹帛收起,放入懷中。

這是裴妃給他準備的“小抄”,詳細記載了從《戰國策》、《史記》等典籍中摘出的有關宜陽的一切——從戰國韓邑開始,到秦武王使甘茂伐韓,乃至本朝隱士孫登所居的宜陽南山,應有儘有。

以後得專門養幾個人研究這些史料了。

史料並不單純是曆史,有時候還和軍事有關,比如古人走哪條路線,為什麼這麼走。他走這條路的時候好走麼?遇到了什麼困難?天氣怎麼樣?等等一堆東西,都有參考價值。

宜陽城已經不存在縣令了……

“恭迎府君。”宜陽縣品階最高的縣丞齊順躬身作揖,大聲道。

在他的帶領下,身後的吏員們亦紛紛上前行禮。

聲音有點稀落,因為就連吏員都沒幾個了。

“諸君辛苦了。”糜晃下了馬,看著破破爛爛的城牆,有感而發:“在這當官做吏不容易吧?”

齊順等人麵麵相覷,這話叫他們怎麼接?

邵勳嗬嗬一笑,下了馬。

大軍腳步不停,繼續前進,往宜陽縣城的方向而去。

王國中軍原本三千三百餘,這幾個月補全編製至三千六百,另有輔兵三千,押著輜重車隊跟在後麵。

銀槍軍六百人、教導隊二百騎也來了。

外加配屬給他們的王國軍上、下二軍兵士三千人,這次出動的總兵力逾萬,可能是王國軍正式改組前的最後一次戰鬥了。

“宜陽可不小啊,六百石縣令都不要了。”邵勳看著縣城外緣城開墾的一小片土地,笑道。

國朝縣分三個等級,諸縣令、長、相,第八品,相當於邵勳現任的中尉司馬。

諸縣令秩六百石,第七品。

諸縣令秩序千石者,第六品,相當於邵勳即將擔任的殿中將軍,以及王國軍的諸軍將軍。

把縣令看作小官,那是不科學的。

大名鼎鼎的護匈奴中郎將長史也不過相當於中縣縣令。

幕府內呼風喚雨的從事中郎以及各位公主們的駙馬,也不過相當於大縣縣令。

能舍棄縣令跑路,足以說明此地戰事的激烈程度。

根據裴妃的小抄,宜陽縣原本戶冊上超過三千戶百姓,是標標準準的第七品、六百石縣令——縣千戶以上,皆稱令,不滿千戶為長,如果這個縣恰好是州治或郡治,則滿五百戶就可稱縣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