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祭、撫恤(月票加更9)(2 / 2)

晉末長劍 孤獨麥客 6641 字 4個月前

與這項工作一同進行的,還有陣亡士兵的撫恤以及香火祭祀問題。

“戰歿將士有子嗣的多嗎?”離開襄城郡的路上,邵勳問吳前。

這攤子事,一直由老吳在管。

“大部分已經成婚。”吳前的兩鬢已經一片斑白,身後跟著幾個子侄輩,特意帶過來在邵勳麵前露露臉的。

“有子嗣的卻不多。”吳前補充道。

“如果沒有子嗣的話……”邵勳沉吟片刻,道:“我撥出一筆錢,你找找戰歿將士的親族,想辦法過繼一個,令兒郎們在九幽之下,亦能得享祭祀。”

“諾。”吳前應道。

這個事非常繁瑣,耗時漫長,還需要到處跑,與人磨嘴皮子,甚至遭受白眼。

隻能由他去辦了,反正他也不怕彆人說什麼。

“最麻煩的是府兵。”邵勳說道:“嗣子一定要找好,地就不收回了,由嗣子長大後繼承。你定期去看一看,若有人侵吞這些土地,由本村、本防府兵出人,抓捕定罪。”

如果是一個正常運行多年的府兵係統,其實不存在這個問題。

曆史上府兵在北魏末年出現雛形,東西魏逐漸發展,北周最終大成。理論上來說,朝廷賜予府兵的土地,在府兵老死或戰死後,要由朝廷收回。

但實際操作中一般不這麼做,而是在府兵的子侄輩中挑一人繼承。

如今初設府兵,那麼就存在一個問題,即府兵沒有子嗣或子嗣還沒長大就戰死了,如何處理?

隻能從府兵所在家族中想辦法了。

邵勳不收回府兵的地,其實是不合理的,過於大方。

府兵戰死,就應該把分給他的地收回,轉交給他兒子、侄子或其他親族子弟中願意當府兵的人繼承。戰死府兵的家人,由其家族、親族撫養。

這就是家族乃至宗族存在的意義,曆史上也是這麼做的。

府兵們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會互相結親,成為親戚,以便在自己戰死時家人能受到親族照顧。

久而久之,就有了“親黨膠固”的風氣,大家互幫互助,形成一個抱團的集體,形成武人特有的價值觀。

現在府兵初設,有的士兵甚至是外地人,家族也在外地,卻沒有這麼一個互相聯姻、互幫互助的團體。

那就隻能大方點了,反正這會無主之地甚多。

等熬過幾十年,府兵開枝散葉,壯大親族,情況就又不一樣了。

六月初六,邵勳抵達了廣成澤,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恤田”。

恤田有一千三百餘頃,去年由五郡國夫子開荒,種了一季粟,產量感人。

今年交由汲桑部俘虜耕種,還是春播種的粟,現在還沒到收獲的時候,但已經可以看出來一些東西了。

“君侯。”負責管理這一片的是中典牧樂寬,見到邵勳前來時,立刻行禮。

樂寬是朝廷命官,不是邵勳私人。

不過他手裡現在也沒多少牲畜,空閒時間較多,於是便幫著兼管恤田。

其手下還有十幾個人,都是南陽樂氏派過來的,對經營田莊非常熟悉。

能讀寫公文,會管賬算賬,還有管理才能,甚至製定了獎懲措施……

沒有這幫人,邵勳還真管不好恤田這攤子事——能管和管得好,完全是兩個概念。

這些世家大族手裡的資源,真的很豐富,能幫你把後勤打理得十分絲滑,讓你無後顧之憂,專心練兵打仗。

邵勳對他們是又愛又怕。

愛的是他們的管理經營能力,降低鬨事頻率的同時,增加產出——憑良心說,比他用軍法管製俘虜屯田強多了。

怕的是他們在自己這個團體裡不斷滲透,漸漸壯大。

但眼下也沒有彆的辦法,戰爭是最優先的事項,消耗了大部分資源,隻能先半提防半利用了。

“去年我來看過一回。”邵勳指了指這些地,說道:“五郡國夫子將地裡的石頭清理掉,竹木砍伐乾淨,燒荒一遍後,又挖了一批樹根、竹根,最後畝收不到兩斛,有的甚至隻有一斛五六鬥。今年再挖樹根,春播之後,畝收能上兩斛麼?”

“能。”樂寬很肯定地回道。

邵勳一聽大喜,樂家的管理團隊果然是專業的。

恤田事關戰死士兵的撫恤,十分重要。

如果畝收能上兩斛,扣除屯田俘虜們的口糧、獎勵,差不多能剩十餘萬斛糧食,發放撫恤之餘,絕大部分能收走發餉。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種田是有癮的,因為收獲能給人極大的愉悅感,並激勵你繼續深入種田。

邵勳深諳此道。

唔,以前對嵐姬的態度不是很到位,今後要改,要更溫柔一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