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解答一些問題(2 / 2)

晉末長劍 孤獨麥客 8720 字 4個月前

至於有人提到西班牙養多少兵費勁這種事。

我第一本書正好寫大航海時代的,比較了解那時候的內容。

首先,那是募兵,即職業士兵。

其次,火器時代,花費激增。

第三,國王其實沒什麼錢。

英格蘭國王為了打英荷戰爭,把老婆的嫁妝都賣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這些債向誰借的?

貴族、教會、銀行家。

這是東西方國情的不同。

軍事和外交歸國王,國王打仗,貴族、教會不一定出錢的。

國王隻能在直屬領地征稅,或者借債。

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家們還給國王高利貸,比如信譽不好的西班牙王室,借貸成本是年利率20%,因此幾次破產。從美洲運回來的金銀,經常來不及鑄幣就直接以銀條、銀塊形式拿去還債。

另外,西班牙60%的收入,是被王室奢侈花費掉了,並沒有用到軍事上。

好像扯遠了。

再說回匈奴。

胡人政權,你用漢地的標準來衡量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胡人政權的征兵形式大同小異。

有據可查的契丹,一戶出一丁是常態,三戶出兩丁也不鮮見,出征的人還要自己準備武器和一部分糧食、肉乾、奶酪。

他們種地後就不管了,秋天才收,中間不需要忙活,反正“靠天收”。

男人出征後,女人小孩亦可勉強放牧,維持生產。

大發之下,所有成年男丁齊上陣,固然會影響農牧業生產,但負麵影響遠不如漢人那麼大——當然,非到生死存亡時刻,也沒哪個首領閒著沒事玩“大發”。

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幾乎沒有維持成本,所以不存在養不養得起這種事情,因為他們就不養兵。

胡人正規化建設後,也會嘗試組建職業士兵,比如契丹的皮室軍,平時就有人供養,不怎麼需要乾活,專心訓練就是了。

另外再談一下組織形式。

此時基本是部落、氏族形式。

曆史上胡人組織形式出現質的提升,是唐代的吐蕃。

吐蕃實行“茹—東岱製”。

翼長、萬戶、千戶、百戶、小將——翼長統領至少一個萬戶。

這是史上第一次出現如此嚴密的組織結構。

茹—東岱製下,各級官員管軍又管民,以軍法治民,組織度非常高。而且軍事裝備非常好,從中亞、天竺擄掠了大量工匠,有成建製的具裝甲騎。

說實話,若非吐蕃這種農牧混合國家運氣不好,遇到了上升期的唐朝,估計會很厲害,畢竟安史之亂後,他們深入中亞,與阿拉伯人激戰,還經常南下印度搶劫。

當然,吐蕃運氣也不錯。

唐玄宗天寶年間,吐蕃連吃敗仗,損失慘重,九曲之地儘皆丟失,有亡國之憂。但戲劇性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了,吐蕃又活了……

吐蕃的製度,與女真的猛安謀克製、蒙古的萬戶製大同小異。

即胡人打破了部落、氏族的藩籬,以一種組織度更高的形式調用他們的人力物力,並且提升了凝聚力。

這會的匈奴還不存在這種組織度。

最後說一點,算是我的個人見解,不一定對。

就總體而言,募兵製是要優於征兵製的,缺點是維持成本太高。

不打仗的話,募兵也要領工資,而征兵在家種地,是農民。

打仗的話,募兵要領雙倍乃至三倍工資——中晚唐防秋,各藩鎮派兵到邊境,幫助中央守邊,朝廷給兩份工資,藩鎮給一份工資,三倍工資。

而征兵打仗,還是沒有工資,或者隻有極少的賞賜。

在募兵製大規模開啟前,壓根就沒軍餉這個概念。

另外,很多人都聽說過“一漢當十胡”這種說法。

對,這是西漢年間。

到了後來,陳湯說現在不行了,隻能“一漢當五胡”。

原因是什麼?

胡人也在進步啊。

西漢時中原與匈奴的文明、生產力差距極大,體現在戰爭上,就是西漢軍隊武裝到牙齒,而匈奴隻能武裝極少數精兵,絕大多數人居然用骨箭,更彆說大規模裝備甲具了。

另外,當時馬具也不行,騎兵威力不夠大。

東漢時,這個差距縮小了。

胡人裝備提升了一些,而且出現了能提升騎兵戰鬥力的馬具。

到了魏晉南北朝,因為胡人大舉南下,差距更加縮小。

而且雙邊馬鐙、高橋馬鞍出現,讓騎兵可以借力,在馬上做更複雜的動作,騎兵威力暴增。

再到唐代,漢人軍隊的裝備優勢更小了,這時候怎麼辦?

隻能靠武勇。

說一個典型例子,唐中宗時在陰山修三受降城,打算修甕城、馬麵,置守具,被很多人反對。

反對的原因你想象不到:他們認為城池修得太好,會讓士兵有依賴心理,不願出城野戰。

唐代朔方軍六萬餘人,其實馬不多,絕大多數是步兵。

胡人騎兵來了,步兵要敢於出城野戰。

畢竟薛延陀人都能靠步兵一統草原對吧——薛延陀大概是蒙古草原上唯一一個靠步兵稱雄的霸主了,奇葩。

寫得有點散亂,其中一些還是集中回答讀者的疑惑。

先這樣吧,繼續碼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