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安置(1 / 2)

晉末長劍 孤獨麥客 7337 字 4個月前

第二批漕船其實已經過了陳縣,行進到陳縣、陽夏交界處,然後被攔了下來。

牙門軍就地立寨,將糧食卸了下來。

“李將軍,此處計有糧豆十八萬五千二百二十斛,全交給你了。”陳顏收起李重手書的交割字據,說道。

一艘漕船運糧五千斛。

他帶隊的這一批總共八十艘船,一半就地卸糧,空船順流而下,返回合肥。

另外一半船隻繼續裝載糧食,輸往浚儀,交由洛陽度支校尉楊寶的人。

十八萬五千餘斛糧,其實救不了多少人。

假設一家五口,有老有幼,有男有女,平均下來一口人一個月要吃一斛糧食。

在缺乏油脂蛋白質的年代,乾體力活的人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求是十分驚人的。

唐代一戶五口人的農民家庭,平均一年一人要吃四斛(一唐斛粟=108.32斤),也就是一天吃一斤多的糧食——老人、小孩、婦女吃得少一些,壯丁吃得多一些。

而且,他們還會大量尋找野菜、桑葚、瓜果等一切能找到的東西補充食物。

當然,這是普通百姓糧食匱乏的中晚唐時期,因為很多糧食被收走養兵了。

糧食相對充裕時,一個人一天吃的絕對不止這麼多。

一晉斛的容積還不到唐斛的三分之一,大約三十斤粟的樣子。

一個月一斛,一天也就一斤,約三升三合餘(一斛=十鬥=一百升=一千合)。

但那是正常情況,大災之下,吊著命就不錯了,彆想太多。

李重直接下令:大口(成年丁壯)日給糧二升、中口(成年女性)日給糧一升五合、小口日給糧一升。

命令一下達,立刻開始了行動。

所有人都被組織了起來,以隊、營為單位,由其自推首領,軍事化管理。

另外,他還組織士兵挖溝塹、張布幔,捕捉蝗蟲,晾乾或蒸熟後,拌入糧食之內。

這個時候,也管不了吃了會不會生病了,先補充營養再說——彆看捕捉蝗蟲這種“小事”,還真不是餓得頭暈眼花的災民能輕易辦到的。

陳顏在災民營地逗留了好幾天,憂心忡忡。

他擔憂的是截了漕船的後果。

雖說截一半放一半,給了朝廷台階下,但洛陽方麵會不會領情可很難說。

或許天子公卿不缺吃的,但京中的禁軍、工匠以及其他各色人等,可都指望著外來漕糧呢。

一旦矛盾激化,朝廷與陳侯翻臉,麻煩大得很。到時候匈奴南下,朝廷、陳侯一起完蛋,那可就是笑話了。

不過,事情已經做下了,想那麼多沒用,還是考慮下怎麼救濟百姓吧。

“李將軍,我聞曹魏賑災,收攏流民,以五裡為一營,每營留六十人。”兩天後,陳顏實在忍不住,看著亂糟糟的流民,建議道:“將軍以軍法管治,正合前代舊例,但老是這麼養著不是辦法。今賊兵已然潰退,不如將百姓沿河散開安置,免得聚在一起引發疫病,也好擇一些土地,先占下來。將來若糧豆豐裕,便給糧多一些,將養一段時日,再組織百姓種一季雜糧,三月便可收。如此,或可勉強支應下來。”

李重聞言沉默了一會,道:“若非陳校尉提醒,幾誤了大事。”

同時也有些感慨,你若讓他排兵布陣,他可得心應手,但若涉及到千頭萬緒的災民安置、管理以及組織生產之事,就有些手忙腳亂了。

他甚至不知道陳顏口中的“曹魏舊例”是怎麼一回事。

陳顏出身潁川陳氏,乃世家子弟,讀的書多,知道的東西多,在這方麵確實比他厲害。

怪不得古來這些事都要交給文人呢,他們或許打仗不行,但管理百姓確實比他們這些武人強。

“陽夏、扶溝、陳縣這一帶,河流縱橫,良田眾多,可安置百姓多矣。但很多地都是有主的,比較麻煩。”陳顏說道:“將軍先挑無主之地安置吧,其他的多半還得盧豫州和陳侯做主。言儘於此,將軍可自思之。”

“多謝校尉提點。”李重拱手道。

陳顏又看了一眼那些百姓。

如果陳侯真能把這些災民全部安置下來,並挺過去的話,隻需要數年時間,這些地方將不複為朝廷所有。

他做的這些,可比石勒之輩難多了,但後續好處也更大。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與石勒、王彌的處境是一樣的。

石、王現在受到劉漢朝廷的鉗製,沒法自立,更不敢自立。

陳侯同樣有野心,但目前這個階段,他也不敢自立。

但如果有了這些安置下來的流民,則大不一樣。

他們就相當於陳侯的部曲,不再是王民矣。

五月二十八日,陳顏率領部分船隊離開了陳縣,返回合肥,裝載下一批漕糧。

而聽聞消息,往陳縣、陽夏一帶聚集的流民越來越多。

******

五月最後一天,豫州刺史盧誌抵達了陳縣。

他第一件事就是拜訪謝裒、袁衝二人。

五月將過,蝗蟲是越來越少了,局勢也越來越明晰。

南下潁川劫掠的支雄所部因籌集不到足夠的糧食,狼狽潰逃,又遭府兵追殺,死傷慘重。

夔安則直接退回了陳留,拚了老命擄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