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兒有些失神,但是緊跟著就笑了起來,柳眉舒展,雙眸泛著一絲莫名的神采,紅唇微微上揚宛如新月,這笑容給人以一種驚心動魄的美感。
“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啊,但是我卻不想就這麼結束。”林慧兒眯縫著眼睛,心中升起一種逆反的情緒,雖然佩服王逸之的回答,但是對方的答案顯然攪亂了她的講課思路,所以她肯定不能便宜了自己這位“師兄”。
等掌聲停息之後,她開口說道:“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的答案偏離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什麼是公理,一開始大家認為犧牲一個人,保住五個人是對
的,到了第二種情況,你們認為殺了這個無辜的人是絕對錯誤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那是因為這道題是不會有一個簡單的答案的。
如果是功利主義者,也就是根據為最多人提供最大利益為原則的人,在第二道題的時候,他肯定是會推陌生人下去的,為什麼?因為救人的數量多。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你可能會認為這麼做是不道德的,因為沒有人可以提其他人犧牲,不過功利主義者是不會這麼想的,他們會覺得這根部就不是不道德的行為。”
林慧兒說的很透徹,讓所有人的主意力轉了回來,紛紛點頭覺得有道理,而林慧兒這時候卻出人意料地指向了王逸之,說的:“這位同學剛才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我想知道你對這道火車難題的看法。”
王逸之皺了皺眉,他感覺林慧兒這是在針對自己,不過反而激發了他的鬥誌,他再次站起來,說道:“剛才林老師的火車難題,如果換成一份匿名答卷,我相信第二個問題中,最少會有六分之一的人會選擇將陌生人推下去。不過因為交流中心的這個開放性場合
,讓人有一種特殊的從眾心理,導致了答案的統一化。”
“那你認為我的這個問題,答案沒有任何意義?”林慧兒的聲音逐漸冰冷起來,在學術爭端上,她不會有任何的後退,尤其是這個火車難題更是她的得意之作。
“當然不是,雖然答案有些不準確,不過我留意到一件事,在第一個問題時,大家的選擇很堅定,而第二個問題要推陌生人下去的時候,卻顯得有些猶豫。這其實跟功利主義沒有什麼關係,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更像是一個道德義務,人的大腦會用情感來進行判斷,除此之外,還要牽扯到法律這個一概念。
第一個問題中,無論你是否調轉列車方向,不管你救一個人還是救十五個人,你都不會存在任何的犯罪風險,因為火車肯定是會撞死人的。而你選擇方向隻是努力將損失降低的最小,主觀上沒有想殺人,所以這也是大家毫不猶豫選擇的原因。
而第二個問題,陌生人跟火車撞人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關聯,他隻是一個無辜人,很多人覺得有關聯是
因為隻有陌生人掉下去才能阻止火車。
這實際上一個陷阱題,林老師在講述這個題目的時候,完全沒有揭示出這個問題的本質,反而進行了錯誤的誘導。在法律上界定,陌生人並不存在客觀死亡的原因,而你如果把他推下去,你就構成了犯罪的主題,而陌生人就是被害者,這就是法律意義上的犯罪。因此,這才是大家沒有選擇推人下去的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