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漢中,又是漢中(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興元府衛“巴蜀之首”,曆來有“蜀之股肱”、“蜀之咽喉”之稱。

早在木亦堅汗八年也就是1236年,蒙古軍隊攻克興元之後,投降蒙古的金國將領夾穀龍古帶便勸說蒙古人留兵駐守此地,為日後圖謀巴蜀做準備。

木亦堅汗即元太宗窩闊台。

窩闊台隨即任命夾穀龍古帶為興元軍安撫使,率領“漢軍”駐守興元。

“漢軍”並不僅僅是字麵上的意思,凡投降蒙古的金國、西夏舊軍亦可以稱之為漢軍。

到了窩闊台的兒子也就是貴由汗時期,更是對夾穀龍古帶委以重任,在此人的治理下,興元府壁壘森嚴。

“內置壁壘,外增鼓柝,狼煙示警,輻射千裡。”興元府遂成為日後蒙古軍隊進攻巴蜀大地的橋頭堡。

不得不說此人雖為金國降將,但眼光還是很不錯的。

夔州路,重慶府。

西路軍總指揮陳吊眼和西南處置使文天瑞正在府衙內討論著眼下的時局。

“沒想到阿難答竟然突然從蜀中撤退。”文天瑞道。

“哼,據情報顯示,忽必烈已是風燭殘年,如今更是以老邁之軀親政海都。偽元儲君之位空懸,阿難答恐怕是有些想法了。”陳吊眼喝著茶水,說道。

十年時間,十年曆練,讓陳吊眼從當年的一名青澀將領變得更加成熟。此時,陳吊眼的眼神中再也沒有當年的迷茫和彷徨,取而代之的是堅毅和果敢。

時光催人老。

常年的征戰,歲月的痕跡深深刻在年近四十歲的陳吊眼的臉上。或許有了歲月的痕跡,此刻的陳吊眼反而看起來更加成熟,更有魅力。

曆史上的陳吊眼生於1250,卒於1282年,比陸秀夫、文天祥他們小了15歲左右。

走到巴蜀地圖前麵的陳吊眼,身材依舊高大挺拔,步伐更加穩健有力,舉手投足之間散發著一種無形的氣勢,讓人心生畏懼之情。

悠悠十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