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時局之議(2 / 2)

“看報,看報!陸相公親自書寫的文章,《論三戰三捷後宋蒙戰爭之形勢》,快來看報啦。一枚銅板一份報紙,童叟無欺。”小孩子特有的聲音不時地在街麵上響起。

如果說哪一家茶樓、酒館要是沒有那麼幾份報紙,沒有個讀報紙的文化人撐撐門麵,那客人們隻消看一眼絕對是立馬扭頭就走。

以至於那些比較摳門,舍不得幾個銅板買些許報紙,再雇個識文斷字的讀書人讀讀報紙的老板掌櫃們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趕緊讓店小二去買報紙,雇讀書人,哪怕是強拉硬拽也要把人請到。

這其實和後世一樣,就比如一個小型餃子館,一小碟米醋,些許香菜,還摳門斤斤計較的,生意絕對不會長久。

市麵上穿長衫模樣的讀書人一時間成了最搶手的。

市井百姓們,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各抒己見,討論著眼下的時局。

巳時(上午9點)已到,輪休的宋軍陸陸續續地進入城內,街麵上的人頓時顯得多了起來。

越往裡走,越是繁華、人員更加稠密。

人挨人,人擠人,摩肩接踵。

(情況有點類似昨天晚上的跨年,人真多啊。在下的鞋子都差點被踩掉……)

(?ω?)

道路兩側商鋪林立,打著慶典的名義,先漲價再打折。

“家人們,一支筆隻要99元了……”

“原來一直都是這個價錢好吧。”

“一年了,你們有沒有努力工作嘛。”

“凡事要多想想自己的原因……”

酒樓茶舍、飯店客店、小吃店、豬肉羊肉鋪子、小攤小販、修車鋪、解庫(錢莊)、書棚、香藥鋪、布帛鋪、醫館等等。

甚至還有

賣貓糧的,賣火柴的,賣肥皂團的,賣胭脂粉黛,各種首飾的。

其實火柴在漢代已經出現,至兩宋時期在民間已經廣泛應用。

宋人陶穀的《清異錄》記載:“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地焰穗然。”

從中可以看出這便是宋朝的的火柴,被稱為“火寸”。

而火柴之所以在後世被稱為“洋火”,是因為華夏的“火柴”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靠摩擦點火的。

其點火方式依然需要借助於其他明火才行。

西方在17世紀末用黃磷等製作了早期的火柴,到19世紀又發明了磷麵,至此現代意義上的火柴問世。

最多的還是賣燒餅、蒸餅、麵湯的早餐店。

各行各業的店鋪布滿了整條街道,店老板們乾脆直接占道經營,把貨物擺放在門口,一眼看去令人眼花繚亂。

……

不用早朝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