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2 / 2)

差點說漏嘴了,咱已經是皇帝了,還稱什麼王啊。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元朝末年老朱采用謀士朱升的建議,最終驅除韃虜,建立大明王朝。

“等以後有機會了,你也去前線曆練曆練,總不能一直跟在朕的身邊吧。”

“卑職願意一直跟在陛下身邊。”武壘趕緊回道。

“哈哈,那你可彆後悔哦。”

武壘聽了趙昺的話咧咧嘴沒敢吭聲,想起來原本跟自己一起打過仗的那群兄弟在剛剛結束的大戰中表現搶眼,暗罵一句嘴賤臉皮薄,真是自找苦吃。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百姓吃飯問題自然而然成為曆朝曆代頭等大事,所以重農抑商的國策也是有原因的。

而宋朝是罕見的鼓勵商業的一個朝代,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高度繁榮。

“那朕再考考你,你說糧食因何而興,又因何而廢?”趙昺看著吃癟的武壘忍不住發問道。

“糧食因何而興,因何而廢?陛下這是什麼意思?”

“哈哈,這糧食啊因水而興,因水而廢。”

“卑職明白了,沒有水哪能種出糧食來,這水多了糧食就壞掉了。”

“嘿,不錯,沒想到你這腦袋瓜子還挺靈光呢。”

“……”

“朕打算在每一個村,每一個縣,每一個州,每一個府,每一路都設置不同級彆的糧倉,以便解決百姓在災年吃飯的問題。”

“啊,陛下,這些朝廷大事卑職可不敢插嘴。” 這可是陸相公的事情,朝廷大事豈是我一個小跟班能評論的。

“你小子沒看過報紙麼?”

“卑職看過報紙啊,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包羅萬象,甚至還有議論朝廷大事的。不過卑職最喜歡看的還是那種連載的小說,有個叫蒼莽山的作者,雖然囉囉嗦嗦寫得不怎麼樣,唯獨更新挺及時的。”

“那不就得了,讓你說說又有何妨。朕說過,凡我大宋子民,無論軍民還是農夫小販,凡是從事生產活動的都可以討論國事。當然了那些學堂裡的學生就算了,啥也不做有什麼資格評論朝政。”

這些學生們啊,讀好書就行了。

趙昺的這一條規定,有點類似老朱。

朱太祖開國之後,就立下規矩,大明的朝政得失,農夫可以議論,軍戶可以議論,小商小販亦可以議論,市井小民也可以議論。

唯獨不能議論朝政的就是學子們。

2022年1月6日,杭州城西的餘杭古鎮的太炎小學(原餘杭孔廟遺址)發現一塊明洪武年間(1382)敕榜諭眾碑,至今約640年。

碑文很長,簡短引用一段:

“軍民一切利病,並不許生員建言。果有一切軍民利病,許當該有司、在野賢人、有誌壯士、質樸農夫、商賈技藝皆可言之,諸人毋得阻擋,唯生員不許。”

(餘杭晨報,2022年07月25日,第四版,曾報道過這件事情:“一塊有“故事”的石碑——敕榜諭眾碑”。感興趣的書友們去搜索一下。)

從宋代開始,華夏糧食供應主要來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一帶。

“蘇湖熟,天下足。”這個諺語自南宋時期開始流傳。

蘇指蘇州,今江蘇吳縣一帶,太湖以東。湖指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太湖以南。

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大小河流密布,被稱為“水鄉澤國”。

自高宗皇帝開始便興修水利,加之宋朝種植技術的發展進步,並且使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深耕細作,使得這一帶成為南宋的“糧倉”。

畝產可達五六石(宋朝一石120斤)。

特釀的,真是可惜了,這些地方都被敗光了。

趙昺心裡怒罵一聲。

不過好一點的是在瓊州暫時站穩了腳跟。瓊州也是個好地方,一年也是可以達到兩熟甚至三熟的。

“那敢情好,倘若每一個村都有一座糧倉,囤積一年之需,若遇到災年,定可高枕無憂啊。還是陛下您的這個辦法好。”武壘不失時機拍馬屁說道。

“太難了,重新打造一個大宋恐怕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時間。到時候武壘你小子都成小老頭了,也不知道還能不能拿得動刀槍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