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泉州船廠(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

“差遣”始於隋唐。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經過十多年的南征北戰,滅了南平(又叫荊南)、荊楚、後蜀、南漢、南唐五個國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些國家那也是有一大批官員的,怎麼安置是個頭疼的問題。

總不能讓人家都下崗吧,而且有些人也是“有功”的。

於是宋太祖就把“差遣”製度發揚光大。

這些被滅國家的文武大臣,各級官吏,仍然擔任原職。

原來是縣令的還當你的“縣令”,原來是知州的還當你的“知州”,聖旨一下,皆大歡喜。

反正給誰打工都是打工,無非換個老板罷了。

官職不變,這就是所謂的“本官”,又稱為“執事官”。

品級不變,工資俸祿不變。

隻不過這些人的“權利”沒了,從原來所在政權中的“實職”變成了大宋政權中的“虛職”。

宋太祖需要這些人,但又不能信任這些人,故而把這些人“虛化”。

緊接著就從自己人之中挑選適合的人員,充斥到地方,擔任“差遣。”

“差遣”本身是沒有品級的,擔任“差遣”之人的品級在於他的“本官”。

比如說給事中某某某知某州事,給事中就是他的“本官”,品級為正五品上。知某州事是他的“差遣”。

這是從宋太祖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改製之前的情況。

元豐改製之後,給事中某某某的“差遣”知某州事,就變成“本官”了。

這時候的“差遣”就定品級了。

而原來某某某的“本官”給事中變成隻發工資而不定品級了。

比較繞口,簡單一點:

元豐改製之前,“差遣”無品級,品級在“本官”上。

元豐改製之後,“差遣”有品級。

舉例說明,元豐改製前,範仲淹的差遣是任參知政事(副相),本官為右諫議大夫(正五品上)。

此時的範仲淹官職很高,級彆很低。可見,範仲淹的差遣(參知政事)是沒有品級的,品級在他的本官右諫議大夫上。

元豐改製後,範仲淹的差遣就有了品級(副相,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