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禦前軍事會議(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

祥興二年三月初,昌江通往海口的官道上,五千宋軍正在急行軍。

大宋陸軍第三軍軍長陳吊眼,以及所屬的兩位師長陳桂龍、冉安國分彆坐在高頭大馬上,並肩而行。

第三軍另一位師長劉子俊則領著剩餘兵馬繼續駐守在昌江駐地。

“快,都跟上,加快速度。”陳吊眼轉過身大手一揮,命令道。

“軍座,終於又要打仗了,兒郎們都快憋瘋了,這次咱們第三軍可得要好好露露臉了。”師長冉安國在一旁一臉期待地說著。

“此次大戰雖說以海軍為主,但我等也要做好萬全準備,隨時聽候丞相調遣。”陳吊眼看了看身邊的幾位高級將領說道。

“末將得令。”眾人道。

陳吊眼回頭看看天上的太陽,發現時辰已經不早。

略感心急地說道:“陳師長,陛下急召入京,時間緊急,我和冉安國師長先行一步,你帶領兒郎們前往集結地點,記住,五日之內必須抵達。”

“末將得令!”陳桂龍大喊一聲。

“走!”陳吊眼帶著冉安國和一群親兵脫離了大部隊,縱馬疾行。

昌江距離海口大約三百裡,五日之內也是可以抵達的。

如果加點速度四日半即可。

古代行軍是很緩慢的,一天行軍隻有區區四五十裡。

一日六十華裡已經是強軍了。

關於古代行軍速度,我們一直存在疑惑。

通常會覺得行動過於緩慢,平時快步走的時候,一小時也能走個十裡路的,甚至更多。

算下來一天怎麼也能走個七八十裡地。

但不能這樣算。

一小時走十裡,一天能連續走八個小時?

就算第一天連續走八個小時,第二天還能堅持八個小時?

第三天,第四天呢……

而且這還是在沒有任何負重的情況下完成的,頂多帶杯水,帶個手機啥的。

扛一袋大米,不說二十斤的,更不說五十斤一袋的,按照最小十斤重的試試。

三國時期,司馬懿遠征遼東,魏明帝曹叡曾問道多久可以班師回朝。

司馬懿則回答:此去遼東四千裡,去時一百日,作戰百日,休整六十日,回程一百日,來回共需時一年。

四千裡路,去時一百日,每日不過行軍四十裡,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已經是很快了。

大軍行軍途中前後左右都有探馬斥候,近則五裡,遠則數十裡。

更有甚者探索範圍可達一二百裡。

當斥候發現敵情回來報告的時候,才開始披甲。

陳桂龍率領著五千宋軍,倒也不擔心遭遇什麼埋伏。

即便如此,那也得必須按照軍中規矩來,斥候四散而出,不時又有斥候報告著各種情況。

大宋祥興二年三月初六,

海口行朝皇宮,禦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