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朝朝荷鋤往(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

由於廣南東路剛剛收複半年時間,去年的冬小麥趙昺並沒有趕上,所以這次春耕基本上都以水稻為主。

稻種是從占城購買的,負責安置流民的蒙英昴也早在去年末就已經把稻種、農具等分發下去。

願意種地的找到一處空地作為苗圃,用糞壤攪拌種子,栽出秧苗。

與此同時,田地也經過翻整、施肥、灌水。可以說萬事俱備,隻等栽插了。

1012年,宋真宗時期,南方大旱,宋朝廷用的就是占城稻種,挽救了江南地區一季莊稼。

凡苗之長,全在糞肥。這也是趙昺號召大家撿拾、儲備動物糞便的原因。

秧苗長成,就需要及時栽插了,否則耽誤了時間,待到秧苗根係發達,就很難移植,並且成活率也不高。

趙昺等人走在鄉間的道路上,到處可見田地裡忙碌的身影,男女老少齊上陣,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孩童,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楊萬裡的這首詩描繪的就是江南地區百姓插秧的情景。

種地可不是詩情畫意,辛苦得很。

秧苗在沒有生根之時,是不能讓鴨、鵝在稻田裡亂跑的。

等到四月份,雜草生出,百姓又要來到田地,排乾稻田裡的積水,再把雜草一顆一顆的連根拔掉,以免分耗土力,侵害稻苗。

夏季也是田間勞作最辛苦的日子。

至盛夏,烈日炎炎,薅耨之苦最甚。在這個收獲的關鍵時期,百姓們要再次把稻田裡的水抽乾,讓烈日暴曬。

這樣,稻根便紮得更深,既長得結實,又能更好的抵抗強風。

趙昺騎著馬,慢慢前行,看著不遠處一片繁忙的景象,心中暗道:“後世多少人羨慕種個三兩畝地,真真是不知道種地的辛苦。真讓他來種地了,估計一天活都堅持不下去,便累癱在地裡。”

細皮嫩肉的,光拔草一項,恐怕雙手都要擼禿嚕皮了。

更彆說挖個坑了……

不要幻想田間地頭的詩與遠方,這裡麵隻有負重前行。

“朝朝荷鋤往,薅耨忘疲倦。”扛著鋤頭,奔波在三兩畝薄田裡,為了能有個好收獲,而忘記了辛苦、疲倦。

“老趙,你種過地麼?”趙昺坐在馬上看著趙與珞問道。

“回公子,在下並沒有種過地。”趙與珞如實回答道。

對於趙與珞的回答,趙昺並不奇怪,再次向後麵問道:“唉,那個大個子,你種過地麼?”

武壘一聽,連忙驅馬緊走兩步,答道:“公子,小的種過地。”

“那你種地幸福麼?”趙昺樂嗬嗬地盯著武壘,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