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琉求之戰(一)(1 / 2)

《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全本免費閱讀 []

“大帥息怒,前方不遠處就是琉求了,到了這裡誰還能給大帥臉色看?這財寶、美女還不是單憑大帥處置?”禮部員外郎吳誌鬥眉飛色舞地說道,一臉奸相。

“嘿,你小子果然是個人才,本帥沒有看錯人。”楊祥對於禮部員外郎吳誌鬥的話很是受用。

“大帥,這小小的琉求島豈能抵擋住大帥的兵鋒?等大帥平定了琉求照樣立下大功一件。這一次卑職倒是想看看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搶走了大帥的功勞。”吳誌鬥繼續仿佛化身正義之神一般,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地說著。

“哈哈,你說的這些倒是真的。放心吧,本帥可不是那高興小兒,到時候自然少不了你的好處。”楊祥拍了吳誌鬥的肩膀,感歎這才是好狗。

好狗知進退啊。

這個時代,打仗無非為了錢財,這也是每次破城之後都要縱兵劫掠的原因。

琉求島,北部地區。

一處寬闊的盆地內,赫然矗立著一座小城。

城池建造的位置頗為考究,依山傍水。北麵是一條數丈寬的河流,正好位於城池和大海之間,成為一條天然的護城河。

河麵上的一座石橋是通往北部大海方向唯一的通道。

兩側則是陡峭的山峰,而城南方向則是一處如葫蘆口一般的狹長地帶。

從軍事上講絕對的易守難攻之所。

遠遠望去,城頭上赫然飄揚著一麵大宋的旗幟。

有兵丁正在城牆上警惕的注視著前方的一舉一動。城門口眾多漢人打扮的百姓進進出出,忙忙碌碌。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平靜、安詳。

城中,衙門內。

“趙縣令,春耕已經結束,卑職已經查實,我縣今年播種的田地比去年又多了一千三百多畝。”一名拿著賬簿的中年男子一臉興奮地說道。

“甚好,甚好。劉主簿這些日子著實辛苦了。快坐下,喝口茶水歇息片刻。”趙縣令指了指旁邊的桌椅,示意其坐下。

仆人適時地端來一杯茶水放在桌子上。

“如此,卑職多謝縣令。”來回奔波早已經累了的劉主簿也不客氣,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水猛地灌了一大口。

“南邊情況如何?”趙縣令問道。

所謂南邊其實就是這些百姓們最重要的耕種區域,這地方又常年遭到本地土著們的攻擊。

這些野蠻人武器雖然落後,但奈何人數眾多。個頭雖然不高,但體格強壯,耐力超群,在山上行走如履平地一般,而且還是赤腳的!

這些蠻夷大軍的體力絕非尋常漢人可以相比的。

三、四年來,漢人和蠻夷發生大大小小的戰爭高達數十次之多。

蠻族士兵並不善於攻城,更沒有任何攻城武器。

事實上就算蠻族老巢也沒有什麼城池的,都是木頭樁子圍起來一圈罷了。所以每一次打仗,城中的漢人都能憑借著堅城、壁壘擊敗蠻夷大軍。

但問題又來了,你總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龜縮在城內、堡壘裡麵吧?你總要出去耕種、收獲,或者做其他事情。

在這個節骨眼上,往往就是被蠻族偷襲的時刻,以至於漢人損失慘重。

你殺我一人,我**你兩人,你搶我糧食,我占你地盤。

常年無休止的戰鬥已經如同吃飯、穿衣一般稀鬆常見。

這不,眼前這座城池所在的地方就是漢人們從蠻夷手中硬生生搶奪過來的,然後依山傍水打造出一座新城。

可以說這些從福建路渡海而來的漢人和本地土著有著血海深仇。

作為城主的趙縣令自從福安陷落之後,就帶領無數的不願意投降**的福建路百姓東渡過海。

曆經千難萬險,好不容易找到一處風水寶地,本以為可以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沒成想,數年來的不懈征戰依舊無法實現“天下”太平。

趙縣令揉揉發脹的腦殼,一股子憂愁再次湧上心頭。

敢問路在何方?

“快,蠻夷來了,撞鐘示警!”數名快騎匆忙而來,在城門下大喝一聲,進了城門之後,一路向衙門方向而去。

把守城門的兵丁等到幾名快騎通過之後,趕緊推動著沉重的城門。

“吱呀呀,咣當!”一聲,沉重的城門被緊急關閉。

一瞬間,城牆上已經兵丁林立。漢人士卒刀出鞘,弓上弦。

氣氛劍拔**張,如臨大敵。

“當,當當!”

一名壯漢手持鐘杵敲打著掛在城頭上的銅鐘。

示警的鐘聲被緊急敲響,悠長而又深沉的鐘聲響徹山穀,傳向整座新城。

“縣令!”

劉主簿猛地一下站起來,急忙放下手中的茶盞,顧不上被茶水打濕的衣袖,看向趙縣令,大聲說道。

“不好!城南方向,定是蠻夷又來了。”與此同時幾乎在同一時間,趙縣令也站起來說道。

“來人!傳我軍令,關閉

城門。衙門護衛、城內民團緊急集合。”趙縣令大喝一聲。

“來人,著甲!”劉主簿也朝門外喊了一聲。

小兵們急忙進屋,一陣忙碌,給兩位主官披上鎧甲。

“仁傑,走!”

趙縣令說話間從蘭錡上取下一杆**,又取出一把佩劍掛在腰間。

蘭錡,古代陳放兵器的一種木製架子,這種架子名曰——蘭錡。

(在後世那種古裝戰爭類影視劇裡麵經常可以見到。)

數年來和蠻夷無休止的征戰,在這個宋人居住地區裡,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的狀態,除了耕種勞作之外,便是常規的軍事訓練。

長時間的戰爭和訓練讓這些原本還是從事各行各業的百姓們也日漸熟悉作戰之道。

每一家的成年男子都必須無條件加入戰兵序列。

下至十三四歲的娃娃,上至六十多歲老人,皆不例外。倘若遇到大規模蠻夷大軍來犯,就連壯婦也要一並出征。

全民訓練,全民皆兵,全民參戰,這便是生存之道。

當然了,城內的軍民所付出的傷亡代價也是巨大的,令人心酸不已。

趙縣令和劉主簿身著鎧甲,手持利刃,帶領著一幫衙役和城中的民團急匆匆地向著南門趕去。

三千兵馬,腳步匆匆,疾行在鵝卵石鋪設的道路上。

“快快快,隨本官殺蠻夷去。”

最前麵,騎著馬的趙縣令和劉主簿不停的催促著。

道路兩側的百姓們則自覺地趕緊站在路邊,把道路讓開。這種情況,他們再熟悉不過了。

“狗蠻族又來了!可惜老子上次作戰被蠻夷咬了一口,傷了一臂,要不然非**他們不可。”說話之人看著自己殘缺的左臂,無奈地說著。

“這位壯士,在下手無縛雞之力。唉,胸有大誌奈何無力殺賊。慚愧,著實慚愧!”一名書生打扮,看上去瘦骨嶙峋,一陣風似乎都能將其刮走的年輕人,一臉羞愧地說道。

“先生大義,在學堂給娃子們講學,這種事情可不是我這等莽夫能做的了的。”缺了一臂的壯漢,依舊給這名在學堂教書的先生行了一禮。

……

城南二十裡。

“報,王將軍,蠻族大軍五千餘人正在朝我方快速逼近,已不足五裡路程。”一名斥候拍馬而至,大聲說道。

“再探!”一名三四十歲,高六尺有餘,手持一柄偃月刀,端坐在馬背上的男子大喝一聲。

(宋朝一尺約30.72厘米,六尺相當於後世一米八四以上,已經很高了。而且此人高六尺還要猛一點,目測估計在一米九靠上一點。)

“得令!”斥候一撥馬頭,朝著前方疾馳而去。

馬蹄轟隆,踏起無數泥土。

“傳我將令,全軍布圓陣!”

一盞茶的時間,三千名官兵布下一個內外共計三層之多的圓陣。

最外層放置了一圈戰車,戰車後麵是手持長柄武器的士兵,其後則為刀盾手。在大陣的中央軍旗之下,**了數百名弓箭手,隨時馳援各處。

但見,被稱為王將軍的這名壯漢此時正在橫刀立馬,微微眯著眼睛目視前方。

排兵布陣頗有心法,戰陣看起來更是毫無破綻。遠遠觀之,頗似名將之作。

“烏拉,烏拉!”

就在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陣“烏拉烏拉”的聲音。

王將軍順著聲音望去,隻看見遠處出現了一大片黑點。

不消片刻時間,黑點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個頭不高,可下麵的兩條小短腿跑起來卻居然出奇得飛快,實在是令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