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琉求之戰(二)(2 / 2)

縣丞作為一縣之中的副長官,秦漢時期便已設置。其職責主要就是協助縣令掌管一縣之事,可以說其職責和縣令是重複的,故而其地位有些尷尬。

宋朝設置縣丞的目的其實說白了就是在縣令或者其他官員出差之時,臨時處理本地政務。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般來說,為令者是不會把手中的權力下放給副手的。作為一把手的縣令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願意看到縣丞過多的乾預本縣事務。

縣丞這一官職從設置伊始便處於相當尷尬的境地,到了唐代就更加明顯了。

韓愈在其散文《藍田縣丞廳壁記》中,描寫了崔斯立任縣丞時所作所為。通過行文署名這一件事情,描述了唐代縣丞無所事事,形同虛設,消磨意誌的真相。

“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縣丞乃朝廷命官,地位很高,然其勢力還不及主簿這種小吏。

到了宋代,縣丞們更是整日裡閒暇無事,直接吟詩作賦去了。

雖然宋朝曾多次頒布詔令,要求縣丞、主簿、縣尉每日必須去長官廳議事,以達到一種“令有疑必谘於丞,丞有言必忠於令”的效果,其實沒啥用。

雖然朝廷有詔令,但真實的情況不過是縣丞進去之後作個揖,坐一會,喝杯茶,然後就直接退出去了。

但新城的情況又不太一樣,趙縣令既要安置好百姓,又要麵對蠻夷無休止的進攻,一個人根本就忙不過來。

眼前的這位李縣丞平時既要管城外的農事,又要配合王將軍共同抵抗野人的騷擾。

城內則主要是由趙縣令負責,在嚴重缺少能人的情況下,可以說整個新

城這些為數不多的大小頭目們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著。

無他,隻為了生存下去。

“李縣丞,某感覺蠻夷正在等高山族。”王將軍道。

“什麼!”王將軍的話令李雙大吃一驚。

此時的李雙看著眼前由男女老少組成的五千餘人的大軍,心情更加凝重了。

高山族作為這一帶最大的部落,人數更加眾多。遠不是眼前這個名叫平埔族的小部落可以相比的。

宋朝時期,琉求島上的土著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高山族,一類是平埔族。

現代科考已經證實,早在兩三萬年前,寶島和大陸是連為一體的,中間並沒有海峽的存在。

在遠古時代寶島和大陸是連成一片的,整個寶島更像是一個半島的存在。

到了一萬多年前,隨著海平麵的逐漸上升,兩岸之間依然存在著一條彎曲的陸地通道可以直達對麵。

這個陸地通道就如同一座“長橋”一般聯通兩地。

這便是遠古時期著名的“東山陸橋”。從福建路的東山島向東偏南一直蜿蜒曲折,到達琉求南部地區。

一百萬年間,海平麵下降超過40米的情況至少有七次之多。也就是說“陸橋”至少出現了7次!

距後世8000多年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麵逐漸開始上升,整個“陸橋”才徹底被海水淹沒,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便形成了後世的這般麵貌。

也就說至少在五萬至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寶島已經有人居住了。

這一批最早進入寶島的居民,屬於北京人的後裔。而這些南遷的北京人的後裔便是通過大陸架走著進入寶島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