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如約而至(1 / 2)

我不想當巨星 雙洞 3374 字 3個月前

() 孫德勝的死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著名影評人唐婉就寫了一篇《關於孫德勝之死》的文章。

“在第七集中導演徐乾花了將近半集的時間描述騎兵連與日軍騎兵營的四次正麵交鋒。”

“第一次,麵對日軍上百人的騎兵營包圍,全連的人擺好陣形,幾十匹戰馬一字排開,每位戰士持刀騎在馬上,氣勢洶洶。戰場飛沙走石,枯樹烈日,一片肅殺。此時連長孫德勝把軍刀豎立,作出衝鋒的氣勢,提起底氣,下達軍令“騎兵連,進攻!”話音一落,騎兵將士高喊殺敵,百馬齊嘶,全連策馬向前,揚起一陣黃沙。同時日軍也舉刀向前與騎兵連短兵相接。人鳴馬嘶,刀光劍影,一輪下來獨立團騎兵連死亡過半。”

“第二次,剩下的人調轉馬頭,重新擺好陣形,連長立起軍刀,下達軍令:“騎兵連,進攻”。全連策馬向前。同時日軍也向前與騎兵連短兵相接。人鳴馬嘶,刀光劍影,第二輪下來獨立團騎兵連隻剩下幾個人。”

“第三次,剩下的七八個人麵對人數上百的日軍騎兵戰士,依然沒有一個退縮,大家依然擺好陣形,其實這個時候這麼點人已經成不了陣形的,連長立起軍刀,向前一指,喊“騎兵連,進攻!”。全連策馬向前。同時日軍也向前與騎兵連短兵相接。在這次交鋒中,除連長外,所有將士陣亡,連長被砍掉一隻手臂。”

“第四次,也是最**的部分,在所有身邊的人都陣亡,且自己被砍掉一隻胳膊的情況下,孫德勝自己一個人就代表個整個騎兵連。鏡頭從連長背後向日軍掃去,人數上的對比異常強烈,直接用鏡頭語言說出了一句“雖千萬人,吾往矣”。然後鏡頭對準了連長的馬,馬蹄開始踏沙,劍拔弩張。”

“此時隊長孫德勝,舉起軍刀,麵對上百人的敵人,在隻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對全連下達軍令:“騎兵連,進攻!”,喊聲未落,背景主題樂響起,連長隻身一人,策馬前進,同時日軍整個營也發動攻擊,浩浩蕩蕩。兩軍相接,一刀砍下,連長陣亡。之後戰場上便隻有了連長的馬匹。”

“如此悲愴且有震撼力的鏡頭片段,在以往的國產電視劇裡是從來沒有的。除了導演的情懷,很重要的就是他敏銳的藝術感和實力。”

“前期用了大量筆墨描述了李雲龍對騎兵連的珍惜,然後在一次仰攻的時候本來是下了全軍進攻的命令,但當騎兵連跑來說也準備進攻的時候不同意,並且和孫德勝吵了起來,後來以騎兵做步兵且排在所有部隊,最後為條件允許其參加戰鬥。戰鬥後李雲龍和孫德勝對話,說你們騎兵連最後衝鋒,還跑到前麵去了,孫德勝非常傲氣的說這就是騎兵連,然後李雲龍問了傷亡後,發現死傷了幾個,說“騎兵連是寶貝,我心疼啊”。”

“通過這些前期描述,導演完成了給觀眾留下騎兵連印象的鋪墊:珍貴,戰鬥力強,不服輸,骨頭硬等,出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那麼在這個時候,孫德勝所代表的騎兵連已經不是抽象的一個戰鬥單位,而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人了。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最後騎兵連犧牲做的鋪墊。應該說這種講故事方法歸功於導演的細致思維。”

而鋪墊完了後,就要拿出來用了。私以為,孫德勝最後一輪衝鋒是對亮劍精神最好的演繹。先看李雲龍多次提到的亮劍精神是怎麼說的:“麵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而最後的鏡頭語言應用美到了極致:

“通過連長一個人和整個騎兵營的對比,表現出對手的強大,不可戰勝。孫德勝斷了一隻手,明知不敵,也不投降。然後立起馬刀,代表亮劍。主題升華至此完成。”

“可以說導演的這種功力,真的不是用好演員的演技,或者精密的道具就能代替的。這部劇每個正規演員的演技,每一個動作的設計和每一個鏡頭的打光,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故事給你聽。這種認真,我覺得才是亮劍這部電視劇在雖然經費不足以打造完美道具或背景的前提下,依然超越所有抗戰劇的根本原因。認真他就贏了。”